-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问题
(3)印度低压偏强并持续稳定 各特大洪涝年汛期500 hPa高度图上环流形势的另一特点是: 印度低压偏强并持续稳定.由于这个低压的存在,使其东侧的西南气流与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汇合,将孟加拉湾的充沛水汽源源不断地向长江流域输送,为持续性降水和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 综上所述,湖区特大洪涝年汛期环流形势总的特征是形成了既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又有利于暖湿气流北上,并使冷暖气流交绥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气压场配置以及上述形势稳定的存在。 * 4 洞庭湖区洪涝区域联系机制(1) 概念模型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是在人为驱动力和自然驱动力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变而成。 .人为驱动力在于人口增长压力和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筑堤、围垸、垦殖; 自然驱动力在于三口、四水来水来沙导致的淤塞河湖、洲滩浮涨,从而造成洪水威胁和灾害。 二者相互作用而彼此加强,一方面使人口和财产向高洪涝风险区推进,另一方面,使蓄水空间(面积和容积)缩小,洪水位抬升,湖(堤)高垸低,洪涝威胁加剧,从而使洪涝危害加剧,灾害损失严重(图3) * * 据1956~1995年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沙量1.621×108t,来自四口(三口)的沙量占81.3%;多年平均出湖沙量0.433×108t,即年平均淤积量1.188×108t(或0.849×108m3),占入湖沙量的73.3 %.沙淤成洲,为人类围垦提供了条件,而过度围垦则必然导致湖面加速萎缩,湖容减小,调蓄能力下降,汛期水位抬高,洪涝日趋频繁,灾害加重。 * 据统计,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 1825年为6 000 km2,1949年4 350 km2,1995年为2 625 km2.湖容量由1949年的293×108m3缩减至1995年的167×108m3,缩小了43%.这样必使洞庭湖的吞吐能力降低,调蓄作用减弱.1956~1966年与1981~1995年两时段对比,总入湖水量由2872×108m3下降到2347×108m3,总出湖水3157×108m3下降到2634×108m3 .1991年与1954年对比,西洞庭湖石龟山至蒿子港洪道平均淤高3 m,行洪能力减少33.3%;入南洞庭湖的南嘴洪道,平均淤高2.51 m,行洪能力减少25.8%;东洞庭湖入长江的出流断面减少2700 m2 * (2) 定量模式 洞庭湖承纳四水、吞吐长江,湖区自身面积广阔,这就决定了湖区洪涝的发生具有广泛的地区关联性.湖区的洪水除来自本区的降水外,还有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湖区以上的长江流域(简称上游地区)的降水,上游地区范围广大,区内降水系统和降水状况差异大,特别是106°E为界的东西两部分差异更明显,于是以此为界分为上游东部区和上游西部区。 这样与湖区洪涝关联的地区有湖区、四水流域、上游东部区、上游西部区4个区域.在这4个区域内,选取17代表站:湖区3个站:(常德、岳阳、益阳);四水流域4个站:(长沙、安化、沅陵、慈利);上游东部区5个站:(重庆、彭水、恩施、奉节、宜昌);上游西部区5个站:(雅安、乐山、成都、宜宾、南充). 经综合分析,确定上述4个区域中,若有2个以上区域各有2个以上测站在相隔3天内同时有大雨或暴雨出现,则定为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 *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定量给出湖区洪涝发生的地区关联性机制 城陵矶水位是衡量湖区洪涝灾害的合理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定量地给出了湖区洪涝发生的地区关联性机制: y=19.429+0.320 11x1+0.003 29x2+ 0.003 88x3+0.008 28x4+0.004 25x5 上式中y为历年(1952~1985)城陵矶年最高水位(m),x1为汛期内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强降水过程前一天城陵矶水位(m),x2、x3、x4、x5 分别为湖区、四水流域、上游东部区、上游西部区等4个区域在该次强降水过程的第一天起至以后20天各代表站降水量总和的平均值(mm). 对上式进行F检验,F=7.73F(27,5)0.01=3.78,因此回归方程有意义,并经实践检验,预测精度高.因此可用于湖区洪涝预测。 * 结论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形成是自然驱动力与人为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洪涝灾害的发生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内在机制是厄尔尼诺事件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而大气环流的异常是洪涝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特大洪涝年汛期,位于110°~120°E的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都稳定处于19°~24°N之间,且越过24°N的时间大致与城陵矶年最高水位出现时间相吻合。 西风带形势稳定。 印度低压偏强并持续稳定。 洞庭湖区洪涝与湖区、四水流域、长江上游东部区和西部区等广泛地域的降水密切相关,汛期在这四个区域第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以后20天各代表站降水量总和的平均值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