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成己”推动德性发展
摘要:儒家“成己”之学把道德修养看作人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形成自我激励的道德修养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对孔子“为己”、孟子性善论、王阳明心学相关观点的分析,总结了儒家哲学在道德需要、道德动机方面的理论特色,并指出其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契合之处。本文为德育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心理学视角。
关键词:成己之学;道德修养动力机制;孔子;孟子;王阳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40-03
中国儒家以注重德性修养而闻名,但对于为什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人生境界,学界则普遍认为儒家缺乏专门的论述与探讨。对此,笔者认为,中国儒家在注重道德修养具体过程的同时,通过“成己”之学,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关于道德修养的心理动力机制的观点,其特点是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将之“内化”为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把道德修养过程和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过程统一起来,从而激励主体的道德修养实践行为。
一、孔子的“为己”
孔子首倡为己之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在这里,“己”不是生物意义上实存的自己,而是集道德可能性与道德理想于一身的“未完成的自我”。
首先,对于孔子而言,他关注的是人的类本质,人区别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的地方,“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人从一开始便具有优先于物的地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虽然论语并未对人的尊严、价值进行抽象的理论探讨,但通过孔子对于各种社会弱势群体如“有丧者”、“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在礼仪上的特殊关注,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生命苦难的悲悯意识以及对人本身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重视。
人不仅具备高于物的生命价值,更具有内在的道德情感、理性自觉和道德意志。孔子创造性地将前人“仁”的范畴提升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并赋予其“爱人”的内涵。“爱人”首先是自我心理结构中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积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如果只有形式上的赡养,是不足以区分人与禽兽的,人之“孝”的内涵在于心灵深处对于父母的尊重和珍惜。这种生命体验和道德情感构成了道德行为(礼)的内在根据和出发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
其次,孔子以“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行仁之方”,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能近取譬”的理性实践能力。同时每个人都还具有自由意志:“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内在的道德情感、理性自觉和道德意志构成了每个人巨大的道德潜力,“我欲仁,斯人至矣”[1]。能否正视并运用自身的这种道德意志,构成了君子、小人之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
孔子的“为己”之学,注重对人性中积极的道德情感因素及潜在的道德能力进行挖掘,并把“学”(道德修养及??践)的目标确定为人的本质、人的道德潜力的实现,对此后儒家的道理修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孟子的性善论和心性论
孟子把孔子对于人性的人本主义设定发展为性善论,并把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与德性修养联系起来,强调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就是对原初之“性善”的复归。
较之孔子,孟子更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这是人与天(自然界)之间的分界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2]。生活在深山野林之中的舜,与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内心对“善”的感动。“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2]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构成了个人成善的依据。“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2]他进而将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思辨化、形上化,赋予其超验的色彩。“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天”与“人”在“心”上合一,向心内探求,则可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这样,个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完全被“内化”,被转化为道德的提升和心性(人生境界)的提高。“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2],甚至天下、国、家的治理,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修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2]。
孟子认为,个人的价值、尊严不取决于外在身份、地位,而取决于道德水准。“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2]人有小人、大人、善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区别,但圣人与常人在道德潜力(天赋四端)上没有差别,“圣人之于民,亦同类也”[2],人皆可以为尧舜,决定其差别的,主要是个人自身的努力。“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2]
在此基础上,孟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牛奶过敏的诊断、管理和预防意见书(2024).pdf VIP
- 西安2初一新生分班(摸底)数学模拟考试(含答案).doc VIP
- 2025年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 四上Unit 4 Helping in the community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VIP
- 中国碳化钨项目创业投资方案.docx VIP
- 内能的利用的学案.doc VIP
- 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儿童生长激素使用情况研究》.pdf VIP
- 万华化学经营分析报告.docx VIP
- 2025年中国PVB中间膜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VIP
-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年第二批项目.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