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道路编号
第十章 城市道路交通
10.1 城市道路
10.1.1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地下工程管线以及
对沿线建筑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10.1.2 城市快速路是联系城市各片区间的交通性干路,交通组织采用全部或部分封闭式;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任何单位不得设置直接通向快速路的路口,只允许辅道出入;进入快速路的出入口数量应加以限制,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公里;快速道路与高速公路或其它道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0.1.3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各区或组团间的交通性干路,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并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带;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10.1.4 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承担小区内部及大型建筑出入交通作用并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支路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如果需要联接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10.1.5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并不得超过5条。道路宜
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
10.1.6 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按道路红线计)按下列标准控制:
主干道: 20米~30米;
次干道: 15米~20米;
非主次道路:10米~20米。
10.1.7 机动车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应大于50米。
10.1.8 居住区道路红线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工业区不小于9米,有
消防功能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
10.1.9 小区主要道路出入口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小于200米,距次干道交叉口不小于70米(按两条交叉道路的道路红线的延长线交点计)。
10.2 城市道路交叉口
10.2.1 道路平面交叉口:
10.2.1.1 当主干道与主干道及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时,相交道路的红线宽度要相应增加一个等级,其加宽范围从道路中心交叉点为起点200米~250米。
10.2.1.2 环形交叉口,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时,环道总宽度宜为18米
~20米,中心岛直径取30米~50米;当交叉口交通量超过2000辆/小时当量小汽车时,就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
10.2.1.3 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建筑线控制应按视距三角形切除退让,规则如下:
①??? 当两条道路相交其交角为90度时(包括80到100度),交叉口的建筑线退让距离分别按道路建筑红线宽度的0.4倍计,最少不小于10米,最大可以不超过25米。如图:OA=0.4m,OB=0.4n,且OA或OB≥10米。
②??? 当两条道路相交其交角小于80度时,道路交叉口按表10.2.1.3规定退:
两路交角小于80度的交叉口退让距离 表10.2.1.3
道路宽度(m)
退让距离(m)
交角与路宽(m)
50
36
24
15
9
70o~80o
(含70o)
50
20
36
20
20
24
15
20
20
15
15
15
20
20
9
10
10
15
20
15
60o~70o
(含60o)
50
25
36
20
25
24
20
25
25
15
15
20
25
25
9
10
15
20
25
20
50o~60o
(含50o)
50
30
36
30
35
24
25
30
35
15
20
25
25
25
9
15
20
20
20
20
40o~50o
(含40o)
50
50
36
45
50
24
40
50
50
15
30
35
40
35
9
20
25
30
30
35
10.2.1.4 主干道与主干道及主干道与次干道的平交路口,应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的情况,增设左转弯、右转弯专用车道,实现渠化交通。
10.2.1.5 规划设置立体交叉的路口,其用地范围须严格按照审定的立交方案
控制;没有立交方案时,其建筑线最小控制半径为100米。
10.3 城市广场
10.3.1 全市车站、码头的交通集散广场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
每人0.07~0.10平方米予以控制,集散广场的规模由聚集人流量决定,其人流密度为1.0~1.4人/㎡。
10.3.2 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用地的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
0.13~0.40㎡控制,其规模不宜太大。市级广场每处宜为4~10公顷;区级广场每处宜为1~3公顷。
10.4? 城市公共交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单相变压器铁芯堆叠方法.ppt
- 单级热气发生器运行代码.doc
- 单次投票的结帐程序 1.1.doc
- 单管内芯深孔钻削技术.ppt
- 单层电缆幕墙施工施工张力.doc
- 南to探水.doc
- 南侧路砂石砂数据.doc
- 南北过境监管.doc
- 南北花园的差异.doc
- 南海乙烯裂解炉程序.doc
-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与教学实践探索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对社区环境改善的贡献与挑战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年数字孪生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中的智能停车系统报告.docx
- 2025年合规科技在法律行业法律培训中的应用影响报告.docx
- 指纹、面部识别技术推动下的2025生物识别市场潜力研究报告.docx
- 低空旅游交通2025年安全管理与航空旅游服务创新模式研究.docx
- 化工园区2025年安全环保提升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报告.docx
- 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科学教育改革实践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低年级学生卡通形象认知与消费行为的关联性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物理天体物理选修课拓展宇宙认知与科学思维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