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芜湖米市的兴衰
芜湖米市兴衰之思考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宋时期芜湖就有兴建粮仓、屯粮转运的历史记载。明中叶以来,皖中皖南所产稻米多在此聚散,成为“舟车辐辏,百货兴聚”的沿江重镇。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近现代以来更是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
芜湖米市的形成
在芜湖米市形成之前,长江下游一带的米粮贸易主要在镇江七浩口进行。实际上,芜湖米市正是在镇江七浩口米市的基础上形成的。 镇江位于江苏省中部偏南,长江三角洲的上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处,西接南京,东临上海,北与扬州“京口瓜州一水间”,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大江南北的重要口岸。但七浩口米市的稻米主要来源并不是江苏,而是安徽。安徽的长江两岸及巢湖周围是我省重要的稻米产区。这一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所产籼稻、糯稻品质优良,数量也多,除供应本省消费外,相当一部分要运销省外或国外,是当时安徽对外贸易中的拳头产品。当时安徽稻米多运往七浩口米市集散:皖派商绅对此当然是不甘心的。
1876年,中英签定《烟台条约》,芜湖亦被辟为通商口岸;1877年,芜湖设立海关,进出口货物可就地检查课税。如此一来,在芜湖进行粮食贸易就变得比在镇江七浩口更为优越。从地理上讲,安徽稻米产区主要集中在芜湖周围,将粮食运至芜湖显然要比长途跋涉运往镇江方便得多。从交通上讲,芜湖位于长江中游,南经青弋江、鲁港河直通南陵、宁国、太平,西北经裕溪河可达巢县、无为、舒城、庐江、合肥,沿江东下可至南京、上海,西溯可接荆襄巴蜀,水陆交通较镇江更为便利。从运输能力上讲,芜湖是长江沿岸仅次于南京、武汉、重庆的第四大港,两岸有六个港区,一百二十六个泊位,前沿水深可供万吨轮船停泊,其运输能力也较镇江为大。从商业利润来说,皖派商人当然更是希望镇江米市能够迁芜,以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此外,由于米粮是安徽对外贸易中的拳头产品,米市迁芜无疑对芜湖商业和周边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些原因,1877年秋,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奏准朝廷,发布了将七浩口米市迁往芜湖的命令。但米市迁芜对安徽经济和皖派商人虽皆有利,对早已在镇江设号采购的沿海各地采运商(主要是广州客商)来说却并无新利可图,且是舍近求远(镇江作为长江下游港市,离全国最大港市、长江入海口南岸的上海港远较芜湖距上海港为近),大大增加了运米至沪的费用,故皆不愿迁芜。米市迁芜的命令几成一纸空文。为打破僵局,1881年,李鸿章委托时驻芜湖的徽宁池太广道兼芜湖海关总督张荫桓(广东人)前赴镇江,表面“访友”,实是利用同乡关系,劝说广帮客商迁芜。他向广帮客商承诺了若干优惠条件:(1)发给广帮粮商营业执照;(2)华南、华北等地客商来芜采购粮食,必须由有执照的米商代办,不能直接采购;(3)一切打包等费均由卖方支负,商轮由芜运米至沪的运费仍照镇江至沪的运费计算,不另加价。这样一来,芜湖除了早已拥有的优越的商业地理条件(地利),同时也具备了对米商极其有利的政策环境(人和),米市迁芜已是水到渠成之事。1882年,广、潮两帮率先迁芜;稍后,烟宁、两帮接踵而至。芜湖米市至此形成。
芜湖米市的兴盛
芜湖米市的兴盛主要取决以以下几方面原因:
交通便利,米源充足
芜湖本地的南陵县就是稻米的著名产地。南陵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半山半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系我省主要产粮县之一,素有“一年熟,三年足”之称。南陵大米早在二十年代,就是芜湖米市的重要粮仓,南陵大米质地优良,上海《申报》、《新闻报》每天都有“南陵尖”的行情;在湖南长沙有“南陵九月红?——奎湖糯”信息,在汕头市流传着家乡的顺口溜“南陵麻壳籼,一人吃,两人添”。南陵大米早已名驰省内外。
米市繁荣也得益于民间运输业的兴盛。内河以木帆船为运输粮食的唯一工具,船只载重不同,大船千担,小船百担,一般载重三五百担之间。芜湖位于长江下游,本地有许多港口码头。据上海250海里,武汉340海里。水运交通极为便利,每年进出芜湖的船只达4000只以上,运走大米100~400万石。芜湖米市崛起后,合肥、舒城、巢县、庐江、无为、宣城的大米都源源不断拥向芜湖。
政策有力扶持
初具雏形的米市并不稳固。在米市形成的最初几年,政府只是劝说、号召各地米商来芜经营米粮,却缺乏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来约束、规范米粮的集散,这就使得米商交易处所很不稳定,米市视年成丰欠而两地转移,这种交易场所的不确定性必然影响与米业相关的行业:砻坊业、米行、米号、斛业、机器碾米业、航运业等等,进而影响整个芜湖工商业的运作。1896年,安徽在芜湖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