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建筑热工学室内热环境.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篇建筑热工学室内热环境

5、降水 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现象。 城市区域的气候要素: 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 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 3、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 4、蒸发减弱,湿度变小; 5、雾多,能见度差。 1.1.2.2 室内的影响因素 1、热环境设备的影响; 2、其他设备的影响; 3、人体活动的影响。 1.1.3.2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途径 1、太阳辐射热的利用与调节 窗口设计 透射体设计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 第1篇 建筑热工学 第1.1章 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 室内空气温度 室内空气湿度 室内气流速度 环境辐射温度 1.1.1 人与室内热环境 人体舒适度与人体本身和室内热环境有关 人体 人体产热量 衣着情况 △q=0 △q0 △q0 体温恒定不变 体温上升 体温下降 1.1.1.1人体的热平衡 △q=qm-qw±qr ±qc qm qw qr qc △q 人体产热量 人体蒸发散热量 人体辐射换热量 人体对流换热量 人体得失的热量 1.1.1.2 人体热平衡的影响因素 正常热平衡 对流换热占25%~30% 辐射散热占45%~50% 呼吸和无感觉散热占25%~30% 负载热平衡 四要素 人体产热量 衣着情况 舒适的 可以忍受 不可忍受 对于不舒适的热环境,可通过调温设施来改变 缺点: 1、经济上不合适 2、降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不利于健康 1.1.1.3、热环境的综合评价 1、有效温度ET 1923~1925 包含因素:气温、空气湿度和气流速度 评价依据:人的主观反映 方法: A 相对湿度为100% 气流速度为0.1m/s 温度? B 相对湿度 气流速度 温度 为B室的有效温度 新的有效温度ET(℃) 43 40 35 30 20 15 10 主观热感觉 允许上限 酷热 炎热 热 稍热 适中 稍冷 冷 寒冷 严寒 90% 炎热 3 70% 热 2 30% 稍热 1 5% 适中 0 30% 稍冷 -1 70% 冷 -2 90% 寒冷 -3 不满意率 热感觉 PMV 2、预测热感指数(70年代 房格尔 丹麦) 包含因素:四个环境要素,两个人体要素(人的活动量和衣着情况) 方法:受试对象在实验中对某种环境因数组合的人感觉的投票值 1.1.2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1.2.1 室外气候因素 1、太阳辐射 2、空气温度 是评价不同地区气候冷暖的根据 地表大气热过程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垂直与入射光线的大气界面单位面积上的热辐射流 总辐射量 直接辐射 散射辐射 3、空气湿度 绝对湿度变化不大 相对湿度变化很大 太阳辐射 反射 折射 吸收 4、风 N NE E SE S SW W NW 风向频率图 (风向玫瑰图) 注意:除最里环外, 每环代表5% 实测时各个方向上的风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 包含:大气环流 地方风 夜 日 白天 夜间和清晨 ?? 日 夜 地方风 水陆风 林原风 山谷风 1.1.3 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与改善室内热环境的途径 1.1.3.1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2、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保温性能 隔热性能 防潮性能 自然通风 绿化 蒙古族毡包 西藏民居 沿崖窑洞 *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