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资优班黄廷瑀这次因为去了科博馆看庞贝城的展览我了知道了庞贝城
這次因為去了科博館看龐貝城的展覽,我了知道了龐貝城是因為維蘇威火山的爆發所造成的,我也常常聽到火山、地熱這類的東西,但還沒有對地熱非常了解,所以想要來做〝地熱〞這個題目。
壹、什麼是地熱?
地球其實是一個外冷內熱的星球,雖然外表覆蓋著一層冷冷的地殼;不過內部冒出來的熱量還是源源不絕,「地熱」就是指地球內部所蘊含的熱能。由於地殼岩層的導熱性不佳,地球核心內部的熱能不容易被傳送到地表,所以通常以「高溫熔岩」、「高溫泉水」和「水蒸氣」等形態,把熱能傳到地表。地熱是存在於地球內部的熱能,使得地溫隨深度而增加,而熱能也會經由地球內部傳送至地表消散。地溫梯度大約是每下探一公里,溫度上升攝氏 30 度。地球內部所蘊含的熱能巨大,然而以目前的技術,我們不能任意開採,只能開發地殼淺部地溫梯度異常高的地點的地熱資源。當雨水降至地面,並滲入為地下水,再經斷層或裂隙深入地下,經地熱加熱後,大部分熱水儲存在滲透性良好的儲集層,如砂岩或裂隙岩層。小部分熱水再循環上升,湧出地表,形成溫泉或噴汽孔。熱水在儲集層時因受到蓋層的阻擋,會滯留在儲集層內,並在此發生對流作用。蓋層為一緻密不透氣的岩層,通常是沈積岩及火成岩,因為不發生對流作用,故其中溫度梯度很大。我們可想像此地熱儲集構造是熱源在下、儲集層居中、蓋層在上、地下水由側面補給,恰似一個天然燒開水的茶壺。若鑽井鑽到儲集層,會有大量的熱水及蒸氣噴出。工程人員根據流體的溫度及壓力將其做不同用途,溫度高的用於發電,低的則直接用於暖房及工業用途等。地熱的種類根據地熱流體在儲集層中的形式,地熱系統大致可分成熱水型和蒸氣型兩種。熱水型的地熱系統是以熱水存在於儲集層中。水相控制儲集層壓力,其溫度最高可達攝氏 370 度左右。攝氏 200 度以上的地熱系統,因為熱水到達地面後,可有 10 ~ 30% 轉變為蒸氣,比較有發電價值。蒸氣型是由高溫熱源供應熱量,加上岩層的低滲透性而形成。早期原是熱水型,後因熱水湧出量多於地下水注入量,逐漸轉變成蒸氣型;水受熱沸騰變成蒸氣,使水位下降至深部。部分蒸氣冒出地面,大部分蒸氣接近地表時又冷凝下來,蒸發熱則經由對流作用向地表傳送。在蒸氣儲集層中是熱水及蒸氣兩相共存,由蒸氣相控制儲集層壓力。熱水相因表面張力大,在小孔隙中流動,蒸氣相則經較大的管道逸出。世界上地熱系統中蒸氣型約占 10%,熱水型約占 90%。 地熱資源種類:1.熱液資源:係指在多孔性或裂隙較多的岩層中,儲集的熱水及蒸汽。這是一般所謂的地熱資源,已開發為經濟性替代能源。2.熱岩資源:係指淺藏在地殼表層的熔岩或尚未冷卻的岩體,可以人工方法造裂隙破碎帶,注入冷水使其加熱成蒸汽和熱水後回收利用,開發方式在研究中。3.地壓資源:係指在油田地區較高溫的熱盬水,受巨大之地壓而形成。通常僅出現在尚未固結或正在進行成岩作用的較深部沈積岩內。地熱區」是指具有明顯地熱徵兆的區域,例如溫泉、噴泉或噴汽孔地區;或是有高溫岩石分佈的區域稱之。地熱區的形成與火山活動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因此在成因上,可分為火山性和非火山性兩種:1.火山性地熱區:這種地熱區與火山活動有直接關係,且都分佈在火山區內,溫度也較高,但因地熱流體中常含有多量的火山性化學成分,如氟、氯、硫磺等酸性成分,腐蝕問題尚待研究克服。2.非火山性地熱區:因火成侵入活動尚未達到地表形成火山,僅到達地下數公里之深處,使區域性的地溫升高,形成地熱區,此即為非火山性地熱區。臺灣的地熱資源 臺灣火山性地熱系統僅有北部大屯地熱區及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兩處,其它地熱區皆屬非火山性熱水型地熱系統,大多分布於中央山脈變質岩地區,少數分布於西部山麓帶的沈積岩地區。火山性地熱系統的熱源主要來自岩漿。在火山活動的地區,地底下有岩漿庫可提供大量的熱源。而火山噴發時所形成的火山碎屑岩,或是火山劇烈活動對岩層產生爆破作用,形成豐富的裂隙和斷層;此時若有地表水,就可能滲入地下深處,被加熱而形成高溫的溫泉或蒸氣。火山性大屯地熱區的地下溫度,在鑽探所及的深度,二千公尺範圍內是攝氏 200 ~ 300度,地熱流體主要產自基盤的五指山砂岩及覆蓋其上的安山岩質火山岩中的裂隙。地熱流體的化學特性是含高鹽分及多量硫酸根,呈相當強烈的酸性,pH值在 2 ~ 5之間,腐蝕性強。不凝結氣體以二氧化碳與硫化氫為主,由於形成地熱儲集層的裂隙不甚發達,各井產量較低。非火山性變質岩區地熱系統的熱源主要來自高的地溫梯度。以臺灣為例,由於位處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邊界,造山運動劇烈,地殼抬升速度高,每年可達五公釐以上,部分地區甚至每年達二十公釐;而岩層是熱的不良導體,高溫的地殼抬升至淺處,而岩層無法快速散熱,於是在地殼淺處就累積了多餘的熱能,形成甚高的地溫梯度,約每公里可上升攝氏 45 ~ 60 度,較全球平均地溫梯度,高出甚多。中央山脈由於有甚高的地溫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