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陆地构造地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第一章 构造地貌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时间 第10-11周 节数 10 章节 第1章 授课者 王建和 授课系、班级 自然科学系07地理班 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学条件 多媒体 教学目标 了解高斯-克吕格投影;理解地形图的坐标网;掌握地形图三北方向及偏角;掌握等高线有关知识;掌握在地形图上进行各种量算,以解决制图区域内的相关地理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地形图三北方向及偏角;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各种量算。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第一章 构造地貌
概念: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按规模可分为三级:
1)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2)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3)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底的特征
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大陆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它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洼地,高度为-399米。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米。
按高度分配,以500~8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它占大陆面积的47.82%;高度200~500米的丘陵次之,占26.8%;高度0~200米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的陆地面积最小,仅占0.53%(表-1)。就世界各大洲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高度2200米,欧洲及大洋洲最低,仅340米(表-2)。
表-1? 大陆和大洋面积统计表表-2? 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
()大洋特征
大洋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部分,占全球总面积70.8%。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水深0~-2500米或0~-3000米,在这里,大陆型地壳厚度逐渐减小直至尖灭,地貌上靠近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为大陆坡和大陆基。这三个地段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上凸下凹形曲线,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底斜坡区。
洋底是在水深-2500米(或-3000米)至-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4.7%和大洋面积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为3800米。在世界各大洋之中以太平洋最深,平均深度为3940米;北冰洋最浅,平均深度为1117米(表-3)。洋底的起伏也很大,如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米至高出海面4205米的夏威夷海岭的冒纳罗亚火山,高差达15000多米。洋底次级地貌也多,有海岭、海底高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和海底峡谷等等,其规模也很大(表-3)。
表-3? 世界各大洋的面积及深度
(1)陆壳与洋壳特征
① 组成物质差异 据研究地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硅铝层(Si占73%,Al占16%),密度为2.7g/cm3在地壳圈层中不连续,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又称花岗岩层。另一部分为硅镁层(Si占49%,Mg和Fe占18%,Al占16%),密度为2.9g/cm3,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又称玄武岩层。其在地壳圈层中是连续的,分布在地壳的下部。
② 厚度差异 陆壳厚度大,一般为30-50km。最厚可达70km左右,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组成物质以硅铝层为主,厚度可达15-40km,其下为硅镁层。洋壳厚度小,一般为5-15km,组成物质主要为硅镁层,表层有极薄的沉积物,缺少硅铝层。
③ 地球物理差异 在重力方面,大洋和陆地也存在不同。一般来说,大洋深处存在着+200~+450豪伽的重力正异常。而在大陆高山地区则存在着-1500~-500豪伽的重力负异常。
另外洋壳与陆壳的差别是:陆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榴辉岩,莫霍面是包含同一化学组成,不同物理状态(玄武岩与榴辉岩)的物相界面。洋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橄榄岩,莫霍面是区分基性岩(玄武岩)与超基性岩(橄榄岩)的化学界面。
(2)地壳均衡
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密度较小、厚度较大的陆壳突出地表形成大陆块,下部插入地幔的越深;密度较大、厚度较小的洋壳下凹成盆地。这就是地壳均衡。
地壳均衡的两种观点:
①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地壳的密度是不均一的,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且这个面是一平面。为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
② 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