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pdf

第45卷第3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45No.3 2017年5月 Soc泓拓wes) Mav.2017 如“m以矿工泐ning‰讹瑙缈(耽ikop砂册d 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 刘 巍 (辽宁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是我们独有的历史传承、理念标准、话语体系——以作品为原点,以实 践为根据,以整合为目的研究轨迹;女性文学批评对文明传承中人性共享之美学经典的敬畏,温文尔雅、不卑不 亢地走向现代的研究理念;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正在行进着的,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媒体繁荣同步的,迈向清 朗的性别共荣步伐。今天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应该有信心、有勇气让世界领略我们的女性风采,让全球共享我 们的女性文学批评经验。 关键词:文学批评;中国经验;女性;新世纪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17)03一0138—06 屈指算来,即便我们较为保守地把“女性文学批评”这个词深入女人之心的初始时间界定在新时期起 始,距今也快四十年了,宽泛的界定可上溯至20世纪之初。这几十年中,我们本土的女性文学批评从最开 始的激动热烈到狂飙突进式的反叛解构,再到而今的平淡从容,貌似波澜不惊,实则沉稳笃实,期间经历 了浮沉,经历了纷扰,甚至经历了人到中年的冷漠。所以,我们不妨客观、冷静地厘清这许多年的研究思 路,总结经验、褒扬成就、发现缺憾,以便使女性文学批评发展得更加精致美丽。 将“中国经验”具体到女性文学批评上,就是我们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所具备的研究理念、标准、式样, 我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如何具备我们独特的风格。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应有这样几个层面:历史 传承,无论如何,我们的研究是在历史传统文化的延续中进行的,我们的基因血脉是无法割裂的;美学神 韵,华夏文论几千年的丰硕成果属于男人也属于女人,我们研究女性叙事之美,经典的评价标准(无关于 性别)几乎是内化的;本土现实,我们的女性研究发展史——新文化运动、抗日、内战、土改乃至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媒体介入,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复制的。 以作品为原点。以实践为根据。以整合为目的,百年来的女性文学研究从有性别色彩到无视性别特征 到双性和而不同。画出了一道清晰的轨迹。 我们的批评是以作品为原点,而不是以生活现实为原点的。我们的研究始终围绕着文学作品这条主 线进行,不凌驾于作品也就是不凌驾于生活实质而形而上地空谈女|生意识、女性主义甚至女权运动。作家 是生活的转述者,作品是现实的记录模本。女性文学批评对性别文化的判断总是力求凸显某个文学作品 中形象的个别性又体现一般性,强调感性体验性,又强调合情合理性。女J|生文学批评最开始进行的就是挖 收稿日期:2016—12—10 作者简介:刘巍,女,辽宁沈阳人,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 与批评。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研究”(16Bzw030)阶段性成果。 万方数据 第3期 刘巍: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 139 掘、整理我们文学作品的财富,我们已有的习焉不察的女性创作,积累了珍贵的成果。不仅是谢无量、谭正 璧等对中国古代女性作品整理研究,更有新时期以来对正在进行时的女作家作品进行的评说。李子云的 《净化人的心灵》、张维安的《在文艺新潮中崛起的中国女作家群》等成果比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正式引进中 国学术研究领域早三四年的时间[1]。及至当下,对作品的研究几乎与作品同时出现,比如《收获》在2016 年第2期推出了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茧》,同期便刊登了金理对小说的评论文章《创伤传递与修复世界》, 甚至设置了“微信专稿”的栏目,刊登了双雪涛的《双手插袋的少女》,也是对《茧》的读书札记,作品与批评 互动互生、互为印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极佳的传播效果。 以实践为根据,是从批评方式上讲的,我们的研究是实践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