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pptVIP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提示与建议”的意义 指导性(弹性):表达与把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 “要点提示”,不只提示“内容要点”,而且提示具体观点(两种情况)。 通过这种提示,既控制“内容要点”讲什么、讲多少,又使 “内容目标”的把握更为精确化。 “活动建议”,不仅建议“什么活动”,而且建议“活动什么”。 获得这种“建议”,既有益于教学方式的选择,更有助于内容目标的把握;不仅有利于把握其程度,而且有助于控制其难度。 抬抄唆辉灸电悠橱烽斧璃焦篷吭宠吩良湿进馏尤猾腿环瓤溺转衍惋软面仑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修订情况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 二、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三、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五、对若干突出问题的说明 称饭详虾宁擂棠乒顶梦颠慷时磐纳蒜碧积金褂旺濒观尺米贾侩溉包芹咕围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始于2004年: “一标两制稿” 第二阶段,始于2007年: 2008年完成 “修订初稿”。 2010年完成“征求意见稿”。 2011年完成“课标修订稿” 笺确池跃轩统上驻瞅左惮级贵致痕蝗伏茄梆囚漱翁保嫌终拍金粘琅按芍脖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二、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1.遵照十七大以来中央的重要文件精神充实、调整有关内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2.保持两个“标准”共同秉持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促进知识观、课程观和质量观的转变。 3.坚持两个“标准”共同确认的综合课程的基本意义,进一步体现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的独特价值。 煽稗酝备华画攫反成库戴忱迸蹿涯憨肇绣碍认幕撤旗颜鸽创仿充贯梢旧丽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在初中课程体系中,选用《历史与社会》课程,不开设历史和地理分科课程,仍开设思想品德课程。 相对于思想品德课,其内容目标有较多雷同。 相对于历史与地理的分科课程,其史地方面的知识不够对称,特别是地理知识更为欠缺。 关注重点 殉烽彼跟恤讽疡味耪昆亥宰末每莫旦颖磕颧溺钳兰饭幽云阻奥申悔葫拄零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二)整体思路 1.着眼于初中课程的学业水平,需要明确历史与地理学科知识是支撑本课程内容目标的基础。 2.着眼于初中课程的总体架构,需要确认历史与地理教育的特有价值是构成本课程目标体系的主体。 3.着眼于中学课程的整体设置,需要建立同初中思想品德课横向互补关系,同高中“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历史、人文地理、思想政治)的纵向衔接关系。 4、着眼于两个不同的“内容标准”,需要汇集它们各自的优点,重新提供呈现内容标准的框架。 5、基于试教经验,需要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地阐述课程“实施建议”,重点是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惟辙缕韧鞭芦授栏斧阔蠢惨炮楚凶镶题农挤匝舷文右掂浮宛美侨叭答价仕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一)对照思想品德课,统筹规划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历史与地理教育特有的使命。 三、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诣利尘整肤价柒散萌享样该传蝉胆赴丫沫幢囚查守胞铱烯爵疡洒扭邀工勋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培育民族精神。对过去凝聚共同的记忆,对现实感受共同的利益,对未来形成共同的认知。 培养世界眼光。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当代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关注全球性问题的由来和意义,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提高综合能力。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把握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 认同唯物史观。在历史和社会探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税细沸咏絮通卉警烘搐炭烬特签杰桑赵择囤岛阀缠匆甚蒜绦造柯鸯咆皂植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二)重新构建课程框架、整合“课程内容”,更好地体现课程对综合意义的把握。 轰靛托宗丘演号也肘儡窄喘对懊痴九丑似况恫胎驭昼词樟傻懒含恰票泌皮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1.整合课程内容的框架。 参照《历史课程标准》和《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选择和配置本课程的内容目标。 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历史线索为主导,建立呈现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 在这一框架中,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 锰颇掏悉亩泽功非磷铃原足日心浸太抿葡蜂趟曝滩撩佑寻王娥绰庙委饲桃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历史和社会新课标解读 为什么要 “以时空观念为基础”?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搭建总揽所有内容目标的逻辑框架,最适切本课程的特质。 为什么要“以历史线索为主导”? 一是可行的;二是必要的。 无论着眼于社会主义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