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历史次发掘出土陶器.doc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历史次发掘出土陶器.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 甑皮岩遗址是华南地区一处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自1973年6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过几次发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迹、遗物。1973年6-9月的第一次发掘已有正式公布的发掘报告,后几次的发掘都未形成发掘报告。最近在桂林市文化局和文管办的支持下,我馆组织人力,并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张镇洪教授前来指导,对历次发掘的材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材料,从而对甑皮岩遗址的内涵、价值等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一、遗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南麓。独山北距桂林市中心9千米,东距桂阳公路200米,山的相对高度约89米,面积约0.045平方千米。是一座石灰岩孤峰,它的北面不远处有一座稍高大一些的相人山,南面不远处也有一座稍高大一些的大风山,三山从北向南一线排列,但互不相接,它们的东面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一直延伸到7000米外的漓江边,西面与连绵的石灰岩群山之间有一条宽约1000米的狭长地带。通过对甑皮岩遗址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自全新世初期以来这里曾分布着茂盛的亚热带森林,栖息着众多的飞禽走兽,其中包括犀、象、虎、野牛等现已灭绝或本地绝迹的动物。现在的独山附近虽没有河流,但从甑皮岩遗址中堆积有大量的螺蚌壳和发现水獭化石判断看,过去这里应有一些常年积水的林间小型湖泊。 独山山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倾角约22(。山体的西面和西南面是陡坎状边壁,在坎壁的基部发育有4个小型溶洞,甑皮岩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洞口朝向西南,上下高8米,左右宽12米,进深15米,洞的顶板和底板均为厚度不大的细中晶白云岩,可起到相对隔水层的作用,使洞穴得以沿层面发育。洞顶随岩层的倾斜方向变矮,并在东南部与洞底相接,不过在接合处的两侧各发育有一个口子,从而使甑皮岩与后面的一条地下河的长约70米的出露口相通。洞底的下面是地下河的一部分,洞底距地下河的水面平常约为1米,但在夏季涨水时地下河的水能从缺口漫上。洞的西侧还发育有一个高仅0.7米、深约3米的小矮洞。 甑皮岩虽然与地下河相通,但由于洞不深,洞口宽敞向阳,洞内并不显得阴暗潮湿,而且附近一带没有河流,因此对穴居时代的原始人来说,有干净的、常年不枯的地下水的甑皮岩是一处很适宜的天然居室。洞内文化堆积的厚度在2米~3米之间,分布全洞(包括矮洞和水洞口),面积为200平方米,由此可见原始人在岩内居住过很长的时间。当然,原始人未必是一年四季都居住在这一个洞室,他们还会因时因宜地利用附近的其他洞穴。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附近的大风山上的一个洞穴内找到一些原始人遗存。 二、发掘过程及已公布的材料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文物普查队发现了甑皮岩遗址,并作了小范围的探掘,掘出了4具呈现屈肢蹲葬的人骨,运往南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从1973年6月起至1975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了一支联合发掘队,对甑皮岩遗址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1973年6~9月在主洞区开3米(2米探方10个,编号为AT1、BT1、BT2(以上左部)、DT1、DT2(以上中部)、DT3、DT4、支T1(以上右部)、DT5、DT6(以上后部),其中仅洞口部位的AT1、DT1、DT3 3个探方掘到底。这次发掘发现了18具呈屈肢蹲葬、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的人骨,几处灰坑、灶坑等生活遗迹,31件磨制石器(分斧、锛、矛、穿孔器、磨石等),14件骨器(分鱼镖、镞、锥、针、笄等),3件蚌刀,921件陶器碎片(分红陶、灰陶二系,各系有夹砂和泥质二种),以及3500多块动物骨骼化石。这次发掘的报告公布于《考古》杂志1976年第3期,其中人骨另有专门的鉴定报告公布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5卷第1期(1977年),动物骨骼另有专门的鉴定报告公布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6卷第4期(1978年)。 1974年下半年至1975年底,发掘队又对甑皮岩做了第二、第三次的发掘,除了把DT5、DT6发掘到底外,又在洞后部新开了DT7、DT8、DT9探方,全部掘到底;在左部及水洞口新开了BT3、水支T1、水支T2、水支T3 4个探方,全部掘到底;在右部矮洞新开矮支T1、矮支T2、矮支T3 3个探方但未发掘到底(图1)。更多的原始人的生活遗迹和遗物被发现了,其中不少属于新发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掘报告一直没有形成。 虽然1974~1975年发掘的报告没有形成,然而某些专题研究却走在了前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黄宝玉、王惠基先生,在1978年亲自到甑皮岩遗址采集淡水瓣鳃类、腹足类动物的标本进行研究,共鉴定出11属23种淡水瓣鳃类(其中有1个新属、7个新种)和7种腹足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4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