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下半叶环境方面主要以甚么形式进行国际协作当中的协作
二十世紀下半葉環境方面主要以甚麼形式進行國際協作?當中的協作又取得多大成效?
參考
國際社會在環境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協作,這些協作主要可分為三種模式,包括成立組織、舉行會議與簽訂條約,以及發起運動。雖然以成立組織應對環境問題取得一定成效,但舉行會議與簽訂條約,以及發起運動兩種模式的成效則十分參差。整體而言,這些國際協作只能取得有限度的成效。
首先,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社會成立多個政府間國際機構及非政府間國際環保組織,以進行環境方面的協作。在政府間國際機構方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72年)是聯合國為統籌全球環境事務而成立的專責機構,以促進各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為目標。另一方面,非政府間國際環境組織由民間人士組成,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綠色和平(1971年)、國際地球之友(1971年)等就是當中較著名的民間環保團體。由此可見,成立政府間機構及非政府間組織是國際社會進行環保協作的模式之一。
成立組織成功促使國際合作系統化及喚起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72年)成立以前,國際間為解決環境問題而成立的組織規模較小,作用也相對較弱。至規劃署成立後,國際間在環境方面的工作得以系統化,由其協調及指導環保工作,安排各國就環境議題展開討論及制訂應對方法。此外,非政府間志願組織亦有助喚起社會關注環保,綠色和平、國際地球之友等綠色團體積極宣揚環保訊息,成為改變大眾生活及企業運作模式的重要推動力量。由此可見,以成立組織作為協作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舉行會議及簽訂條約是環境方面國際協作的另一主要模式。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各國為應對環境問題,嘗試舉行會議及簽訂相關條約。例如在臭氧層破損問題上,國際社會分別於1985年及1987年簽訂《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及《蒙特利爾議定書》,以限制使用危害臭氧層的化學物品「氟里昂」。在氣候問題上,1992年的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有多達一百七十二個國家參與,並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希望締約國自願減少排放溫室氣體。至1997年,共一百六十國更簽訂了《京都協議》,訂立明確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嘗試緩和全球暖化問題。以上皆是國際社會以會議及條約方式進行環境方面協作的著名例子。
然而,以舉行會議及簽訂條約的模式應對環境問題成效參差。雖然國際社會為解決環境問題而召開會議,但由於各國均以自身利益為先,故往往只能取得有限度成效。例如在臭氧層破損議題上,由於禁止使用「氟里昂」對經濟發展的整體損害較低,各國均願意遵從《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及《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條款。然而,在商討全球暖化議題時,由於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將會大大損害本土經濟利益,部分大國如美國、澳洲等在二十世紀末前均拒絕確認《京都協議》,使國際社會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的協作受到阻礙。從這些例子可見,以舉行會議及簽訂條約作為國際環保協作的模式,成效參差。
除上述提及的模式外,發起行動也是環境方面國際協作的主要模式之一。為了保護環境,國際社會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發起不同類型的運動,以宣揚環保意識及反對損害環境的舉動。在官方層面而言,國際社會將每一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每年均設有不同的主題如「水資源」、「沙漠化」等,各國政府會就每年的主題展開宣傳,以營造全球合力保護環境的氣氛。在民間層面,非政府間組織亦發起一系列運動以保護環境,例如綠色和平於1975年發起首次反捕鯨運動,至1998年又發起全球運動,反對玩具含有有毒化學品「聚氯乙烯」等。官方與民間發起的環保運動鼓勵各界積極參與,有助凝聚社會力量應對環境問題。
在應對環境問題上,發起行動的協作成效同樣參差。由於國際行動過於鬆散及零碎,故只能取得有限度成效。在官方層面上,雖然聯合國每年於「世界環境日」就不同的主題進行宣傳,有助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但缺乏具體措施實難以有效處理環境問題。在民間層面上,非政府間組織所發起的運動成效亦未如理想,如國際組織多次譴責日本的捕鯨行動,但日本卻以進行科學研究為加以漠視。此外,雖然綠色和平於1998年的全球運動中促使國際玩具零售商「玩具反斗城」決定不再售賣含「聚氯乙烯」的玩具,但欠發達國家的工廠大多仍為節省成本而選用劣質原料及染料,令「毒玩具」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以上例子均反映發起運動對於應對環境問題的成效並不顯著。
總括而言,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社會致力在環境方面進行協作,主要模式包括成立組織、舉行會議與簽訂條約,以及發起運動等。可是,儘管各個組織的成立成功引起了全球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但有關舉行會議與簽訂條約,以及發起國際行動等協作模式的成效則有欠顯著。在此情況下,如何有效保護環境仍是二十一世紀國際間需要迫切解決的議題。
《蒙特利爾議定書》進一步限制各簽署國使用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其中「氟里昂」被國際社會普遍限制使用,這對保護臭氧層起有重大作用。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