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 B转变是过冷A介于P转变和M转变温度之间的一种转变。 贝氏体——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5-1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1.对应于P转变的A1点及M转变的Ms点,B转变也有一个上限温 度Bs点。 2.贝氏体转变产物 B转变产物是由α相与碳化物所组成的两相混合物,但与P不 同,B不是层片状组织,且组织与转变温度密切有关,其中包括α 相形态而言,更多类似于M而不同于P。关于B组织形态有两个不同 的定义: Hehemann称B为铁素体与碳化物的非层状混合组织。 Aaronson则称之为非层状共析反应产物或非层状P变态。即 Aaronson强调的是B转变与P转变一样,都是共析转变,只是因为 转变温度不同而导致转变产物的形态不同。 3.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B转变:形核-长大进行的。P109 4.转变的不完全性 5.贝氏体转变的扩散性 B转变时:碳原子扩散,合金元素原子不扩散,其中包 括铁原子。至少合金元素原子与铁原子未发生较长距离的 扩散。 6.晶体学特征 B的F浮凸则呈V形或帐篷形。B的晶体学特征,其中包括 位向关系与惯习面等也不同于P而较接近M。 §5-2 贝氏体组织形态和晶体学 随钢的化学成分及形成温度而异。B可以按组织形态不 同主要区分为无碳化物B、粒状B、上B和下B等。 1.无碳化物贝氏体 无碳化物B:在B转变区域的最高温度范围内形成。一般 产生于低、中碳钢 中,可在等温或在 缓慢的连续冷却时 形成。 无碳化物B由板条F 束及未转变的A所组成,F与A内均无碳化物析出——称无 碳化物B,是B的一种特殊形态。 无碳化物BF在形成时也能在抛光试样表面形成浮凸。与A的晶体 学关系与上B相同,惯习面为{111}γ,位向关系为K-S关系。 2.上贝氏体 : 中、高碳钢: 350-550 °C 上B是在B转变上部温度范围内形成。它是由成束的、大致平行 的板条状F和条间的呈粒状或条状的渗碳体(有时有残余A)所组成 的非层状组织。当其转变量不多时,在光学显微镜下成束的条状铁 素体自晶界向晶内生长,形成羽毛状——羽毛状B,此时无法分辨其 条间的渗碳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上B中的F和渗碳体的形 态。 上B中由大体上平行排列的F板条所构成的“束”,束的尺寸对其 强度和韧性有一定的影响,故往往把束的平均尺寸视为上B的“有 效晶粒尺寸”。各束间有较大的位向差。束中各相邻F板条间存在 较小的位向差。上BF中的碳含量近于平衡态,小于0.03%。其板条 宽度通常比相同温度下形成的P中的F片大。上B形成——表面浮 凸效应。电镜观察表明, 上贝氏体铁素体是由许多亚基元组成的。 每一个亚基元的尺寸大致是厚小于1μm,宽5~10μm,长约10~ 50μm。上BF体内的亚结构是位错。随A中碳含量的增加,BF板条变 薄,随转变温度的下降,BF变细小。当钢中含有较多量的硅、铝等 元素时,由于它们具有延缓渗碳体析出的作用,使上BF板条间很少 或基本上不沉淀渗碳体, 而代之以富碳的A,并保留到室温。 上BF的惯习面为{111}γ,与A之间的位向关系接近K-S关系。关 于BF-碳化物、A-碳化物间的晶体学关系往往被用来作为判断碳 化物究竟是由BF中析出,还是由A中析出的重要依据,亦即涉及B 转变的机制问题。上B渗碳体的惯习面为 (227) γ ,与A 间具有Pitsch关系: 。 由此证明渗碳体是由A中直接析出的。 3.下贝氏体 : 中、高碳钢: 350 °C --- Ms 在B转变区域的低温范围形成的B称为下B。当钢中碳含量大于 0.6%时下B的形成温度大约在350℃以下。下B也是由BF和碳化物两 相组成,但F的形态及碳化物的分布均不同于上B。研究表明,下B 可以从A晶界形核,也可以在晶内形核。 在低碳(低合金钢)中,BF的形态呈板条状,若干个平行排列的 板条构成一个束,与板条M相似。 在高碳钢中,BF呈片状,各个片之间互成一定的交角,与片状马 氏体很相似。而在中碳钢中则两种形态的BF兼有之。下BF中的亚结 构为位错,不存在孪晶。 在高碳钢中,BF呈片状,以下是对于高碳钢B下的描述 下BF的碳含量远高于平衡碳量。要测出初形成的F的碳含量是困 难的,因为铁素体形成后立即可以通过析出碳化物而使碳含量下 降。故实际测出的碳含量均较初形成时的碳含量为低。 下BF与A之间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下BF的惯习面比较复杂,有 人认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全文).pdf VIP
- 2025年四川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_特种作业证考试复习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评分表.pdf VIP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化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pdf VIP
- 《三位数乘两位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1).docx VIP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数学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pdf VIP
- 生如夏花小清新模板(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客至》优质课一等奖课件28张.pptx
- 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pdf VIP
- 2025安全生产月主题宣讲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