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方主要曲种
第二节 北方主要曲种 一、京韵大鼓 二、单弦牌子曲 三、山东琴书 四、河南坠子 五、天津时调 一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因用北京语音演唱而得名。 京韵大鼓向以旋律起伏跌岩、挺拔飘洒为其风格特点。音域宽阔(2个8度以上),音区变换流畅自如。唱腔常使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进,润腔常用5、6、7度音程的装饰,颤音幅度也较大,给人以激越奔放之感。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主曲体,由上下两乐句作变化反复而组成,唱词基本句式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以慢板(4/4)和紧板(1/4)两种为主,有时也用2/4。 慢板唱腔中有6种腔调: 平腔——是京韵大鼓的基本唱腔,上下句结构,音域较窄,曲调变化不大,叙述性强,接近于吟诵,下句固定落音为宫音(1 )。 挑腔——一种将旋律推向高音区的富有表现力的腔调。歌唱性强,音域宽,起伏度大,固定落音为宫音(1)。一般在平腔的第三个腔节处将旋律推向高音区,加以扩展而成,大多用于唱段开始的上句处,有时也与平腔相结合作为下句使用。 落腔——常用于挑腔后面,组成一起一落的上下句结构。旋律下行,缓慢松弛。固定落音为徵音(5 )。 长腔——篇幅长大的拖腔。大多位于上句,曲调深沉,抒情委婉。固定音为商音(2)。 拉腔——常用于甩腔唱句前面,大多位于上句,具有不稳定感。固定落音为变宫音(7 )。 甩腔——用于唱腔大段落结束处。大多位于下句,音域最宽,常为两个8度的曲线下旋。稳定感强,落宫音( 1)。 代表性艺人及流派: 刘宝全的“流派”。刘宝全是清末明初红及一时的大鼓艺人。他不但在曲坛享有盛名,而且为京剧界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师所推崇,被誉为“鼓界大王”。 骆玉笙的“骆”派。骆玉笙艺名“小彩舞”,1914年生于上海。七八岁时学唱京剧,专攻老生、老旦,又从杨鹤亭习京韵大鼓。1934年随“三弦圣手”韩永禄学唱京韵大鼓,始唱刘宝全、白凤鸣的书目。首抵天津演出一举成名,被称为“金喉歌王”。 代表曲目: 《丑末寅初》,刘宝全代表作品。 《剑阁闻铃》,骆玉笙代表作品。 《林冲发配》,骆玉笙早期代表作品。 二、单弦牌子曲 单弦牌子曲是曲牌类的主要乐种之一。由一人自弹三弦演唱而得名。主要流行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山东等地。 单弦牌子曲属曲牌体。唱词格式有上下句重复体、3句体或4句体。主要唱腔分为岔曲和曲牌两个部分。 传统的岔曲为6句体结构。其唱腔和唱词在结构上并非完全一致,每个词句的字数多少也不固定。第一、二、四句唱词长短较固定,第三、五、六句中可以加入若干垛句或其它衬句、衬腔等。岔曲的六句唱腔之间都用过门隔开,分句明显,各自独立,但三、四、五3句唱腔和唱词的句逗不尽一致,独立的乐句把完整的一句唱词分割开,即每句唱词的后半部分的词被安置在下一乐句的开头。这种腔词句逗的交错是单弦牌子曲的主要结构特征。 曲牌的来源较广,有:民歌、其它曲种、南北曲、地方戏等。 单弦牌子曲的结构形式: 曲头(岔曲前3句)+若干曲牌+曲尾(岔曲后3句) 代表曲目:《杜十娘》,石慧儒的著名唱段。 三、山东琴书 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地区。伴奏乐器为扬琴。 派别:南路、北路、东路。 南路:产生最早,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以曹县、荷泽、郓城为中心,代表性演员是茹兴礼,称“茹派”,旋律朴直。 北路:流行于鲁西北、鲁中一带,以济南为中心,代表性演员是邓九如,称“邓派”,风格平易近人,淳朴幽默。 东路:流行于胶东地区,代表性演员是商业兴,称“商派”。曲调流利优美。 三派中,北路发展较突出。 山东琴书音乐属主插体。唱腔由三个部分组成。 1、凤阳歌,即“四平调”,4/4拍,速度舒缓,旋律优美,抒情和叙述特点兼具,歌词内容很广。唱词整齐,基本句式为3、3、4的10字句,唱腔为起承转合的4句体乐段。徵调式。四句落音分别是“2、5、6、5”、“5、5、1、5”或“1、5、6、5”等。其旋律骨干与民间流传的“十杯酒”(孟姜女调)、河南大调曲子的“扬调”、江苏扬剧的“梳妆台”有密切的关系。 2、垛子板:在传统曲目中称“二板”或“快板”。2/4拍,速度适中,曲调欢快热烈,有时较紧凑激越,上下句结构,多用于叙述性段落。 3、丰富多彩的民间小曲。常用“下河调”、“上河调”、“汉口垛”、“叠断桥”、“阴阳句”等。 三类曲牌中,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基本曲调,各种民间小曲穿插其间,构成“主插体”的唱腔体式。 代表曲目:《梁祝下山》 四、河南坠子 是道情类流传较广的曲中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以及安徽、山东等地。因用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得名。 其音乐原为民间的“三弦书”,流于皖北后,加入了道情,同时又与当地民间的“莺歌溜”相结合,有“三归一”之说。 1930年以后,进入兴盛时期,流传各地,逐渐形成了中路、东路和北路3大风格流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