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鼓戏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古代文献特别是花.doc

关于花鼓戏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古代文献特别是花.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花鼓戏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古代文献特别是花

1、关于花鼓戏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古代文献,特别是花鼓戏仪式方面的,例如从一人演变成两人演变成三人,分别是什么时候,哪个时期等等。关于音韵唱腔方面的不要,才疏学浅,搞不定,时间也来不及。 2、花鼓戏的唱词,最好是和葬礼有关的,或者是在葬礼上必唱的等等。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境内最为流行的地方小戏,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六个种类。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风格、取材特点、音乐曲调、表演艺术,因而统称为湖南花鼓戏。之所以分为六种类型,主要标准是它们各用当地官话作为舞台语言。湖南花鼓戏是在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两小戏、三小戏为主。顾名思义,地花鼓即是指在地上而非舞台上表演的民间歌舞形式,情节简单,载歌载舞,曲调高亢明快,带有浓重的喜乐色彩。随着更多情节和更多曲调的加入,形成了花鼓戏。依据各个时期花鼓戏的演出形式,艺人及班社的状况和表演剧目、使用曲调的情况,湖南花鼓戏的班社经历了草台班、半台班和专业班社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湖南花鼓戏之所以在清代中叶兴起并迅速发展,有三个原因。首先,清代中叶稳定、统一的社会局面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大的政治社会环境;其次,湖湘地区经济上的繁荣,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和市场需求。第三,湖南花鼓戏在清代中叶兴起,也是“花部”与“雅部”之争并且花部最终以压倒优势取胜的结果。 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丰富,节奏明快,旋律高亢,突破了乐为礼用的传统的音乐美学观,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的抒情本质。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本有5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题材,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劳动生活。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的文学特点,在戏剧冲突上表现为重细节而轻情节,突破了“事不奇不传”的传统戏曲情节观。其艺术魅力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制造具有喜剧效果的喜剧情境,这种情境是由美妙的音乐、喜剧性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动作表演构成的。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就事论人、集中刻画的方式,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个性特点,因此大多是个性化而非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在语言风格上,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体现了简洁、生动、富于形象感和动作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艺术特点。湖南花鼓戏绝大多数都是喜剧作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南花鼓戏的喜剧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在人物的形象类型上,以塑造肯定性形象为主;二是在处理喜剧题材的艺术视角上,依据农民的思想、情感、心理逻辑去设计喜剧人物;三是在戏剧冲突上,重机趣、轻情节,尽力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因素。湖南花鼓戏制造喜乐气氛的途径有三,一是喜剧语言,二是喜剧音乐,三是运用俳谐。湖南花鼓戏喜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它突破了教化和言情这两个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命题,别开“娱乐”主旨,使之与言情、教化、娱乐三足鼎立,丰富了我国传统的文艺观。 湖湘民俗文化对湖南花鼓戏具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民俗中经常性的、群体性参与的、广泛的歌舞音乐活动为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创造了大的文化艺术环境,有些民俗则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二是民俗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形态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情节结构、语言形式和叙事策略三个方面。第三,湖南花鼓戏的主导艺术风格是田园牧歌式的喜剧情调,这也得益于湖湘民风民俗所施加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田园牧歌式所体现出来的喜庆快乐色彩是与湖湘士民开朗乐观、追求享乐的民俗相契合的;其次,田园牧歌式艺术风格的确立是以剧中人物个性的充分舒张为基本前提的,而这又是与湖湘士民历来较少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熏陶、礼教意识淡薄、崇尚个性自由的民俗相契合的;再次,湖湘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风景秀丽,如诗如画,这也为田园牧歌式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依托。湖南花鼓戏按地域特色,有长沙、邵阳、衡州、常德、岳阳、零陵六个艺术流派。其中长沙花鼓戏,自1946年进入省会长沙以后,至今已有66年历史。由于长沙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长沙花鼓戏得风气之先,成为我省花鼓戏代表性的艺术流派,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成立后,实际上成了全省花鼓戏的领头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改革开放后,它的代表性剧目《刘海砍樵》,飞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本文试以长沙花鼓戏为主体,论述它的发展历程、当今现状和未来展望,似可反映全省花鼓戏之概貌。?长沙花鼓戏的历史,大体在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就已开始萌芽。农民插秧时唱的秧歌,打樵时唱的樵歌,捕鱼时唱的渔歌,采茶时唱的茶歌,统称为民歌小调,配以小锣、腰鼓,先是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进而在逢年过节之时,他们“又有服优场男女衣饰,暮夜沿门歌舞者,曰‘花鼓灯’。”已发展成为初具小丑、小旦雏型、载歌载舞的“对子花鼓”(亦称地花鼓)了。?   从这种萌芽状态的地花鼓,经历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完整的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