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个人经验叙说之内容风格与意义初探-国北教大教务处-国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8 卷第 2 期(94 年 9 月)323~358
幼兒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風格與意義初探 323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風格
與意義初探
蔡敏玲∗
摘 要
以台北市一所幼稚園班級「生活報告」活動中所蒐集的 36 個幼兒個人經驗
敘說文本為主要焦點,本文採用 Gee (2000 )的「詩節分析」方式初步探究幼稚
園兒童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風格與意義。這些敘說文本呈現三種假日生活內
容,六種敘說風格,與下列四項跨越風格的敘說主題或特質:1. 以家做為畫出生
活軸框的主要時空界面;2. 在遵守父母引導與嘗試自主行事間掙扎;3. 以面對
無聊處境為脈絡來合理化不符期望的行動;4. 關注自我能力的展現。以研究歷程
中的體會和分析結果為基礎,作者對於幼兒敘說與都市文化的可能關係與後續研
究議題,對於幼稚園老師如何分析幼兒敘說紀錄,對於藉著「引發」幼兒敘說來
蒐集幼兒語料的作法等,一一提出省思、提醒與具體建議。
關鍵詞:幼兒敘說、敘說結構、敘說分析、個人經驗
∗ 蔡敏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投稿收件日:94 年 03 月 30 日;修正日:94 年 06 月 14 日;接受日:94 年 06 月 27 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8 卷第 2 期(94 年 9 月)323~358
32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8 卷第 2 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風格
與意義初探 1
蔡敏玲∗
壹、研究背景與本文目的
一、研究背景簡述
在 2001 年的一項研究(蔡敏玲,2002 )裡,我和六位幼稚園老師以幼稚園
裡的「團體討論」為焦點進行討論,過程中,有一位老師提出在園中讓幼兒進行
生活分享的困境 。她覺得在進行假日生活分享時,幼兒總是說不出什麼。我和助
理進入她的教室後;意料之外地,卻聽到幼兒長段的敘說,而不只是嵌在問答情
境中的發問或回應。只是,這項研究的分析焦點仍和過去幾年的研究類似,即,
鎖定在團體互動歷程中的權利義務關係,以及發言權的分配情形。寫完上述這個
研究報告後,我發現將互動歷程切割成某些類別的作法已經漸漸使我感到不耐。
切割現象似乎就遺失了經驗的滋味,這樣的體會在心中越見明朗。
而聽見了幼兒敘說的我,明明覺得很有意思,卻不知道要如何分析,也說不
出到底有什麼意思。2002 年 8 月,我到加拿大進修,閱讀了一些關於言談分析的
論述並思索了質性研究資料分析的問題(可參見蔡敏玲,2004 )。有些十多年前
熟讀過的文獻,其中提及的幼兒敘說分析方式,卻在那個時候才重新活絡起來。
進修半年結束後,我再度走入幼稚園,期望能更細心地聽見幼兒的敘說。
2003 年 3 月開始,在向兩個班級的家長以信件說明研究內容與方法後,我
和兩位兼任助理進入兩位幼稚園老師的教室。主要的觀察時段在這兩個班級(白
1 本文為國科會補助計畫〈幼稚園生活經驗分享活動的敘述建構歷程:參與結構與話題發
展〉(計畫編號 NSC91-2413-H-152-004)研究成果之一部分,特此感謝國科會之經
費補助,以及兼任助理賴淑芬和何美玉在教室觀察、資料蒐集與轉譯工作上的協助。
∗ 蔡敏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幼兒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風格與意義初探 325
雲班和星星班)進行分享活動的時間。但是因為兩位老師的搭班老師都沒有興趣
參與這項研究,我們只能在輪到討論夥伴「主教」的時候進入幼稚園觀察。同年
4 月起,我和助理在取得幼兒的同意後2 ,開始使用錄音筆與數位攝影機紀錄兩個
班級的分享時段。
教室觀察外,我和三位老師的討論仍然持續進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