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研究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研究进展

课题四 南海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反馈作用 1. 南海及周边地区热动力状况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 分析南海-菲律宾海的热异常表明,该地区的对流活动在不同年代际背景下, 对高层急流均有显著的影响(如图 1):80 年代中后期南海上空西风增强,使得 东亚副热带急流减弱,并且中心位置比80 年代中期以前偏北大约3-4 个纬度。 去除 ENSO 信号后,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均可以从东亚直接伸展到北美西海 岸,从高纬至低纬正负异常中心的波列形状更加完整,说明 ENSO 激发的中东 太平洋副热带西风异常会抑制东亚副热带急流异常的向东伸展。 图1. 左右分别为保留ENSO 和去除ENSO 的PC1 对东亚-北太平洋高层200 hPa 纬向风U200 的 回归模(线条表示PC1 变化一个标准差时,U200 的变化幅度,单位m/s )和相关系数(填色阴 影表示通过5%显著性检验的区域)。 我们定义(100°E-140°E,0-30°N )为南海及周边地区并对该区域春季海温做 EOF 分解,发现第一模态呈现全区海温一致增暖,第二模态是海温西暖东冷偶 极子模态。从图2 可以看出春季海温不同模态对应的前期冬季在南海及周边地区 均有波动能量从低空向高空,从低纬向高纬度地区传播。 2 .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海及周边地区潜热加热的变化和对亚洲夏季气候的影响 利用单独大气模式进行潜热加热的敏感性试验( 图3a),我们发现南海和西太 平洋对流层中高层潜热加热增强导致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地区东西方向 的气候反馈过程:南海-西太平洋潜热增加导致其西侧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增强, 气柱增厚,气流绝热下沉形成南亚地区近几十年来增暖干旱的气候格局。同时, 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潜热加热也有利于对流层低层水汽的辐合,形成正反馈过 程。利用耦合模式同样进行了相类似的试验( 图3b)也得到了与单独大气模式相一 致的结果。 图2. 左列为第一、第二模态对应的冬季300hPa 合成水平波通量(矢量,单位:m2s-2 ),填色 区域为波通量的辐合辐散,红色辐散,蓝色辐合。右列为第一、第二模态对应的沿120°E 的合成 波通量垂直剖面图(矢量,单位:m2s-2 )。 图3. (a) 单独大气模式加热试验(HEAT)和参考试验(CON)模拟的夏季平均降水和850hPa 风场的 差异图。红色打点区域为通过95%显著性t 检验的地区。(b) 与(a) 同但为耦合模式试验(HEAT_CP) 减去(CON_CP)的结果。 3 .多种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过程和相对贡献 利用美国 NCAR CESM 模式 和 CFRAM (Climate Feedback-Response Analysis Method) 诊断技术研究南海夏季大气潜热异常加热对后秋季的大气反 馈过程及温度贡献(如图 4 )。当南海地区夏季大气潜热加热正异常时,随后的 秋季南海表面温度表现为负距平。主要由动力过程和云的长波效应提供负的温度 贡献,水汽反馈和云的短波效应表现为正的温度贡献。地表降温过程主要由云反 馈完成,海表的降温主要受动力过程的影响。由于南海中部上升流以及南海北部 的强北风异常,影响海气界面的蒸发、感热和潜热通量,导致海洋对底层大气存 在降温的作用。 图 4. 南海地区大气夏季潜热加热异常实验与控制实验秋季南海表面气温合成场之差(a ),以 及水汽反馈(b )、大气动力过程(c )、云反馈过程(d )、云短波效应(e )和云长波效应(f ) 对大气加热异常的响应造成的温度异常。单位:K 。 使用 CFRAM 对2002-2012 年大气内部各因子对温度变化贡献的诊断分析发 现2002-2012 年全球增暖停滞期间,对冬季大气温度变化贡献最大的是臭氧、水 汽、云以及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如图5 )。水汽对中低纬对流层中低层贡献较大, 而臭氧对其高层温度变化的贡献较大;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对极地地区上空大气温 度变化贡献较大,尤其是北极地区;南极对流层高层受臭氧影响较大,其中低层 周水汽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影响较大。 图5. 各因子(a )臭氧,(b )水汽,(c )地表反照率,(d )云,(e )大气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