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暂定名称)预通知 -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 .doc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暂定名称)预通知 -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 .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暂定名称)预通知 -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厦门) 第二轮通知 根据2003年11月首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的经验,为了促进年轻一代海洋学者间的交流,加速培养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家,中国海洋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定于2006年10月11日-13日在厦门召开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正在争取中国科协的“青年科学家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海洋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国内多家涉海单位协办,具体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 根据本次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科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精神,此次论坛将参照美国DISCO () 和 DIALOG (/phd/dialogposter.pdf) 的形式,以年轻的博士后、博士毕业生(毕业5年以内)和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博士生为主,以“边缘海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和响应”为主题,采用特邀主题报告、学术报告、集中讨论与冷餐会相结合的形式,特邀资深专家点评,重点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边缘海碳循环前沿问题,旨在促进组建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队伍,联合展开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的相关研究。欢迎海洋科学及碳循环相关领域的各位青年学者投稿并参加会议。 一、主办单位 中国海洋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 二、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 三、科学指导委员会 潘德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任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成晋豫(中国海洋学会) 洪华生(厦门大学) 戴民汉(厦门大学) 王东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翦知湣(同济大学) 乔方利(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王 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 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道明(国家海洋局环境监测中心) 高 抒(南京大学) 李铁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焦念志(厦门大学) 殷克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高会旺(中国海洋大学) 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 胡 敏(北京大学) 四、组织与实施委员会 翟惟东(执行主席,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常凤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贺志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吕新刚(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陈纪新(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艳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袁翔城(香港科技大学大气海洋海岸环境实验室) 高建华(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吴璟瑜(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白雁(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瑶(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旭(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五、会议秘书组 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 邮政编码:361005 电话:(0592)2186416 (0592)2182811 传真:(0592)2180655 投稿联系人: 陈丽丹(coestd@) 蔡岩(ztchen@) 杨爽(mel@) 六、论坛内容 议题一:边缘海碳循环的意义、特征及量化 重点讨论边缘海碳循环的研究意义及其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并从化学、沉积、遥感等多学科的角度,讨论边缘海碳循环中相关参数观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定量化描述边缘海碳通量、储量、变率及分布格局等特征。 组织讨论:白雁、杨帆、吴璟瑜、翟惟东。 议题二:影响边缘海碳循环的关键物理过程 通过对表层环流、上升流、下降流、向深海大洋碳输送等物理过程的表征、模拟,探讨物理水文过程对边缘海碳循环的影响,及演变趋势等。 组织讨论:贺志刚、吕新刚、张艳伟、陈旭。 议题三:边缘海生物泵的作用机制 通过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古海洋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探讨生物过程在边缘海当前和过去的碳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组织讨论:高建华、常凤鸣、袁翔城、张瑶、陈纪新。 议题四:碳相关的边缘海生态环境演变 针对未来边缘海碳循环改变所引起生物、生态效应的问题,探讨采取(实验)生态学、化学、古海洋学等学科的方法研究边缘海环境要素、种群结构等方面受未来空气CO2升高等环境变化影响而可能发生的演变趋势。 组织讨论:袁翔城、常凤鸣、白雁、张瑶、翟惟东。 此外,还将探讨与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相关的氮、硫循环及二甲基硫通量研究,大气干、湿沉降对营养盐贡献、沙尘传输对辐射活性气体生成和释放、及海洋气溶胶理化特性的影响等相关问题。 七、会议规模和代表资格 初定正式代表28人,特邀资深专家8-12人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