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匿名告人现象的法律思考.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 玺 何炳武 内容提要 尽管匿名告人严重违反唐代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但告密盛行的政治环 境,客观存在的立法缺陷,以及险恶幽暗的世道人心,是唐代匿告风气盛行的重要原因。 唐代处理匿名投书遵循一般案件即时焚毁;反逆案件闻奏听裁的基本策略。同时良贱、 尊卑等身份因素又是量刑时必须参酌的法定情节。历代律家为为禁绝匿告现象虽苦心 经营,屡作变通,但唐律技术层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却始终无法彻底克服,以致后世立法只 能勾勒出回归唐律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 唐代 匿名告人 违法性 严惩投匿 变通规定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3—0165—07 投书告人,古已有之。自秦汉以降,投匿事例即 二年(893年)九月卢忠达状》,案件属于地产侵权纠 不绝史书。唐律批判继受前代立法经验,严厉打击 纷性质,诉牒首陈起诉时间及原告姓名,并依次写明 匿名告诉现象,中国古代惩治匿告的法律规范至此 事件经由和诉讼请求,末尾由原告签名。 近于完备。宋、元、明、清后世律典奉唐律为圭臬,相 l百姓卢忠达状 关条文皆本此损益而成。学界关于古代投匿问题的 2卢忠达本户于城东小第一渠地一段 ‘ 研究虽已取得部分成果①,惜未见及关于唐代匿名 3廿亩,今被押衙高再晟侵 告人现象之专文阐释,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有必要 4将,不敢取近,伏望 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5常侍仁恩照察,乞赐公凭伏请 6处分 一 、唐代匿名告人行为违法性分析 7牒件如前,谨牒。 (一)违反如实具状的法定原则 中国旧时之诉讼传统,原则上采用“私的诉追” 主义②,至唐代 私人控告仍是启动诉讼程序的基本 ①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1644— 途径,但原告呈诉须依法定程式进行。据开元七年 1649页。乔伟:《乔伟文集卷三《唐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719年)《狱官令》记载,告言人罪者当以书面形式 2000年,第483页。赵凯:秦汉律中的“投书罪”》,《中国社会科 起诉,“应受辞牒官司并具晓示虚得反坐之状。 学院院报,2007年3月6日。同晓君:张家山汉简告律考 论》,《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王应埴:从国渊、王安礼验字 … … 不解书者,典为书之。”③凡告言人罪,诉状需明 破案看古代的投匿名书告人罪、诬告罪、诽谤罪、投书诽谤罪》, 确具陈原告姓名、诉求,“明注年月,指陈实事,不得 法学评论》,1987年第3期。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中国检 称疑。违者应笞五十。”④敦煌、吐鲁番文书保留了 察出版社,2002年,第73—77页。 大量唐代诉讼案卷原始资料,从中可窥知唐代诉状 ②戴炎辉:中国法制史》,三民书局,1967年,第164页。 ③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第 格式的基本要求,兹举二例略作疏解。 646页。 法藏敦煌文献(伯二八二五号背面)载《唐景福 ④唐律疏议卷二十一斗讼。 走 I参 2008~3 8景福二年九月日押衙兼侍御史卢忠达状。① 坚执,不能定。”张薷遂取吕元告牒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