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司考民法:意思表示瑕疵
/
2013 司考民法:意思表示瑕疵
1、欺诈
所谓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
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是:
(1)在欺诈人方面:
A 、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
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
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
才能构成欺诈。
B 、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
括两层:
a 、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
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
b、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
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
(2 )在被欺诈人方面:
A 、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
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
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
B 、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
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
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
2 、胁迫
胁迫是因他人的威胁或者强迫,陷于恐惧而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威胁是指
以预告未来的损害使相对人精神感到恐惧。强迫是指以对相对人或其亲属的身体强
制或伤害。当事人因受胁迫而作出的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即是胁迫行为。胁迫的法
律要件是:
(1)在胁迫人方面:
/
A 、须有胁迫行为存在。胁迫是不正当地预告危害,以使他人陷于恐怖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69 条规定: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
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
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B 、须有胁迫的故意。胁迫人的故意包括两个方面:
a 、须有胁迫相对人使之产生恐惧的故意;
b、须有使相对人因恐惧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即胁迫的目的在于使相对人作
出迎合性意思表示。
C、须预告危害属于不正当。所谓不正当,即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道德
准则。违法当然属于不正当,但不正当却不一定都违法。例如,某甲对某乙说:“如
果不签订合同,则告发你私拿回扣的事”,是很难说这预告是违法的,却肯定属不正
当,因为它干涉了相对人的意思自由。
(2 )在被胁迫人方面:
A 、须因受到胁迫而产生恐惧。如果胁迫人纵然施加胁迫,但被胁迫人并不因
此恐惧,或虽有恐惧,但恐惧并不是因胁迫而生,就不能构成受胁迫而实施的无效
民事行为。
B 、须因恐惧作出意思表示。即胁迫人的意思表示与其恐惧须有因果联系。而
且,其意思表示,又须迎合胁迫人的意思作出。这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存在,如果被
胁迫人并不因胁迫而恐惧,就不能构成受胁迫而实施的行为。进一步看,即使被胁
迫人产生恐惧,但是所实施的行为却不迎合胁迫人的意思,也还是不能构成受胁迫
而实施的行为。因为,受胁迫而实施的行为,其实质在于行为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
均受到不正当干涉。法律敎育 网
3 、乘人之危
因危难处境被他人不正当利用,不得已而作出对自己严重不利的意思表示,是
乘人之危而实施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危难人的意思形成和表示,都受到了乘危
人的不正当干涉,违背了意思自由原则,因而不能被认为是民事法律行为。乘人之
危的行为,须具备以下要件:
(1)在乘危人方面:
A 、须乘人之危。即对他人的危难处境加以利用。危难处境一般指经济上的窘
迫,以及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自由等方面面临或者陷于危险或困难。
/
B 、须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须有使危难人按照自己意思进行意思表示的故意。
(2 )在危难人方面:
A 、须危难人被迫进行意思表示。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