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昆明大学 郑华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迷品质降低为了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危害,应遵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Abstract: rice bla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on the rice, wide distribution, harm large, often lea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production, also lower the fan of rice quali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harm of rice blast,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olicy of \prevention firs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understand its pathogen, recognize its symptoms, accurate diagnosis, and telemetry and control work.
Key words: pathogens; Symptoms; Popular law;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一、简介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寄主、品种及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密切,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区发病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二、稻瘟病的病原
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群弱,群为中等,及群较强及强。由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间抗病力不同,病斑形状、色泽、大小也各异,因而通常区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也有达2~3厘米的。病斑两端常有纵长的褐线,在多湿条件下,背面产生少量的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类型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转化而成,也标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病情发展趋向缓慢。
2、急性型:在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在感病品种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表面密生青灰色霉,这种病斑发展快,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3、白斑型: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这种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秧田缺水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如气候潮湿则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或稍大褐点,局限于两条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传病的危险性小。
此外,植株的叶舌、叶耳、叶环等部位也可发生褐色病斑,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常引起穗瘟的发生。
(三) 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也有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厘米。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穗轴和枝梗上症状与穗颈相似,严重者分枝变白。此外,穗颈、主轴和枝梗上常发生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的穗枯症状,极易与穗瘟相混淆,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色泽呈棕褐色。
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颖和护颖上。内外颖上病斑变化较大,以在乳熟期症状最为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随着稻粒的黄熟,至后期则不明显,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四) 节瘟: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延至节间,也有的在节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由于病组织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可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一株茎杆上常有2~3个节受害。
三、水稻稻瘟病流行规律
㈠ 流行条件: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栽培条件充分有利于发病时,才会造成病害流行。
1、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