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店如何盈利钱百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小店如何盈利钱百万

一个小店如何盈利钱百万一碗小吃,19.8平方米的店铺,150米长的街面,5年里造就了10余名下岗职工成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这不是广告,更不是危言耸听的猎奇新闻,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武汉市户部巷里老百姓自主创业的故事,这是户部巷在武昌区中华路上纂写的一部小本经济创大业的传奇。 头号招牌四十载如今身价不可估 在户部巷里面,第一块招牌当属有将近40年历史的“石记热干面”。该店的创始人是92岁高龄的石婆婆。 “我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这里头支起小摊,做石记热干面。那时候这里就我们一家。”身体依然硬朗的石 婆婆说。“老头子走得早,我一个人拉扯着8个小孩子,就靠这小摊维持全家生活”,“那时生意也很多,附近水厂、食品厂、武钢、武船的工人上班都从这里路过 过早(过早:武汉口语吃早饭的意思)。每天早上5点一刻我就开张卖热干面,早晨来面馆买热干面的人都在面馆门前排着长长的龙队,一忙就忙到10点多,到了 晚上还有一拨生意忙呢。”后来,在石记热干面的效益吸引下,户部巷发展成了12家小吃店的规模效益群。 “特别是这几年户部巷被扩建为旅游一条街后,许多来自上海、深圳的外地游客都来品尝我们的热干面。”婆婆的女儿向记者介绍到。 目前,石婆婆的石记热干面又在徐东、汉口开了两家分店,店里营业额平时每天毛收入达1000元以上,到了周六周日可达2000元以上。 石记热干面婆婆一干就是几十年,这几十年里户部巷店面多了,客人多了,街道宽了,名气大了,婆婆见证了户部巷店面由1家到12家,再到150多家;小吃品种由1种到10种,再到现在达到170余种的过程。 不惑之年下岗重新创业发家 “红白两案,糊粉稀饭;勤劳致富,一年十万。”――在武汉市户部巷的一家小吃店里有这幅特别的题词,这是曾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水浒》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专门为该小吃店题的词。是什么来头的小吃店请得起如此大家来免费题词呢? 糊粉2块5,伙计二三人,店面19.8平方米,150米长的街面不足1米。这样的小本生意“一年十万”早已是五年前的纪录,现在老板身价已逾百万。这就是小小户部巷里的名吃――徐嫂糊汤粉。 百余万身价的老板老板徐绍娴曾是下岗职工,曾几次创业折本,曾为凑足孩子学费低三下四到处借钱,曾迫于生计动念跳楼。孩子得重病,丈夫下岗,之后自己又得急性阑尾炎。一个奔40岁的女人经历了人生最为艰难的磨难。 “总得要挺直腰板,扛过去!”徐绍娴说,经过中华路居委会再就业培训指导,她又跑遍整个市区到处找店学做糊汤粉,没多久她就在自家门前户部巷里支起了小摊经营“徐嫂糊汤粉”。 “开始做的时候,味道不好,街坊邻里的老大妈、老大爷告诉我说姑娘,我们年轻的时候吃的糊汤粉是要这 样做的……;熬糊糊的时候是要放新鲜的鲫鱼……。老街坊们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一年年起早贪黑、勤劳肯干,徐嫂糊汤粉站住脚了,出名了。徐 嫂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开了徐东号、光谷号和南湖号三家分店,吸纳了下岗职工和城市务工者达28人之多。 2002年9月,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在户部巷里品尝到了徐嫂糊汤粉,对徐嫂的创业精神大加赞赏,并留下墨宝,鼓励她的营业额达到“一年十万”。而这一目标,徐嫂在2003年就完成了。现在,老板谨慎地将这幅题字裱糊起来挂在墙壁上,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的座右铭。 40岁之前是工人,40岁突然变穷人,40以后变百万富翁,类似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唐金枝身上。1998年几近40岁的下岗女工人唐金枝,拿着5万元下岗补助办起了养猪场和养鸡场,每天她起早贪黑喂猪养鸡。 可是,“没想到当年猪肉降价、鸡场发瘟,我大病一场,连吃药的钱都没有。”为了讨个生计,唐金枝在户部 巷里支起了小摊卖起了“唐氏热干面”。这来之不易的小生意让唐金枝十分珍惜,她做的热干面量足、料美、麻酱纯正、调配讲究,时间久了唐氏热干面声名鹊起。 如今的唐金枝身家百万,她又在武汉也开了11家分店,经她扶持的下岗职工也都先后开店当上了老板。 和徐绍娴、唐金枝的事业一起成长的还有徐唐氏热干面、老谦记豆丝……“别小瞧小本经营”武昌区政府负责人说:“户部巷卖糊汤粉的、豆皮的都赚了大钱,10多位下岗工人成了百万富翁。”这些小吃店的创立者曾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下岗工人。 户部巷里话变化民生经济政府帮 “从小就知道黄鹤楼,但热干面还是到武汉后才听说的。在这里吃一次感觉味道好好啊!”在户部巷,来自广东的游客告诉记者。 一位操着山东口音的小姑娘说:“这次来武汉,不仅看到了古琴台、长江大桥和东湖旅游区,恰巧就在黄鹤楼下还品尝到了武汉的特色小吃!” 户部巷,街面不大,名声不小,到过武汉的人基本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历史上这条小巷因明朝嘉靖年间在此设 立的户部衙门而得名,已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