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县域金融发展中问题及化解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县域金融发展中问题及化解对策

县域金融发展中问题及化解对策为了解近年来县域金融服务情况,哈尔滨中支对黑龙江省县域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金融支农力度加大,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支农领域不断拓宽;但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外流、信用环境欠佳等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黑龙江县域金融发展状况 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呈萎缩态势,但布局趋于合理。截止到2007年9月末,全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共有3681个,平均每个县55.8个网点。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2706个,证券公司网点22个,保险公司网点443个,其他机构网点510个。全省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中,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分别占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12.3%、1.7%、34.7%和22.9%,合计占71.6%(详见图1)。 县域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减少,但涉农领域人员增长较快。截止到2007年9月末,全省县域金融机构从业人数51361人。县域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人员以及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占82%,比2004年增长了8.9%(详见图2)。随着农村信用社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县域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人员增长较快,分别较2004年增长10.8%和20.3%。 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扩大,农业贷款的满足程度提高。2007年9月末,获取金融服务的企业数量1.37万户,比2004年增长了3.9%;获取农村金融服务的农户数264.3万户,比2004年增长了19.4%。2006年全年获得农村金融服务的农户数达到全省县域农户数66.3%,农业贷款满足户数较2004增长了8.8个百分点。 农业贷款余额呈上升趋势。截止到2007年9月末,全省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98.9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6.3%;全省农业贷款余额749.3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2.8%,其中,农户联保贷款增势迅猛,从2004年的47.3亿元增长到2007年9月末的203.8亿元,增长了4倍多。 县域金融支农领域不断拓展,农村信用社成为全省农业贷款的主导力量。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通过实行增资扩股、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了资金实力,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由2004年末的410.8亿元提高到2007年9月末的559亿元。截止到2007年9月末,全省县域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372.7亿元,占全省县域农业贷款的50.4%。农业发展银行在保证粮食收购资金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2005年以来,对省内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3.7亿元。 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逐年增加,保证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投入。为弥补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生产资金的需要,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投放金额连年增加。2004年至2007年9月末对全省县域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17.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商品粮基地的高产稳产。 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据统计,2006年至2007年9月,全省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网点共撤并126个,与2004年相比,减幅达3.4%。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职能严重弱化,“储蓄银行”特征明显。截止到2007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总额的29.5%,比2004年下降0.7个百分点。 县域金融机构包袱沉重,多年来一直未有明显改观。由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限制了县域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空间,一些金融机构历史包袱较重,虽经国家给予政策,三次剥离不良贷款,但未见明显改观。2007年9月末,全省仅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县域机构账面不良贷款余额就达529亿元,仅比2004年下降7.5亿元。 资金外流严重,削弱了信贷资金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县域信贷资金外流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约化战略,大量资金通过上存方式流入各大中城市。二是邮政储蓄转存和上缴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截止到2007年9月末,全省邮政储蓄存款余额720.1亿元,其中近一半来源于县及县以下农村。2007年1~9月,全省各县(市)信贷资金净流出达553.1亿元。 信贷品种单一,与信贷需求的多样性不相适应。一是贷款约期与需求期限脱节。贷款约期与实际需求期限不对称,农民为按期归还贷款,不得不提前出售粮食,影响了支农贷款效用的充分发挥。二是贷款额度管理与农业生产规模不适应。平均不足1万元的小额支农贷款的额度不能满足农户,特别是种、养大户和粮食储运、加工农户的资金需求。 贷款利率普遍上浮较高,县域贷款主体融资成本较大。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采取利率上浮的占65%,浮动幅度在1.5倍以上的占47.8%。其中民营企业、农户贷款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