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伤后应激障碍当前研究及临床治疗方法
综述:创伤后应激障碍当前研究及临床治疗方法
叶秋汝1石玉秀2
中国医科大学88七年制一班1指导老师:中国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2
摘要:本文旨在描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应激综合征,例如下丘脑-海马-肾上腺轴损伤引起记忆减退、、
治疗、、、 This article describe PTSD-a seriou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yndrome after serious trauma, like injury of HPA axis, leading to decrease memory, incontrollable of sentiment, and insomnia. We can use SPS to research relation knowledge. Currently, the major therapy are three directions: exposure therapy, medicine therapy, and psychology therapy.
Keyword:PTSD、SPS、therapy, 不可避免遇到创伤事件,一般性创伤事件, 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 可形成为强烈的程度。这是一种对超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的复回忆而引起害怕,无助,恐惧感的精神障碍,伴有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行为,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创伤事件对人的影响受其程度的制约。
当可怕的事件发生,有些人可能会就此终身受到影响他们以后会通常以噩梦,闪回形式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坚持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并且以对周围事物麻木的方式控制过度警觉的症状这些病人中抑郁症状非常多见.有时本病会延迟起病,症状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则考虑为慢性.如果不予治疗,慢性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虽然在严重程度上会有所减轻,但不会消失,有些病人还会由此构成严重的功能残疾。PTSD 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创伤经历再体验、逃避行为、警觉过强所致易激惹症状等三大症候群。如何进一步建立可较好再现PTSD主要临床表现的动物实验模型,对深入揭示其神经生物学致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提出仿效ptsd病人症状的模型可为我们提供洞察这项致病的病理生理因素,而且对于发现新的治疗药物也是至关重要的,提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ptsd神经内分泌印记的假设和藉由使用精神创伤引起的精神异常模型(sps)范例在老鼠身上得到验证,我们使用2个步骤来评定观察老鼠sps模型范例诱导的行为改变的紧张:听觉刺激反应和行为恐惧的条件交替,而我们事后发现sps模型老鼠也会表现出ptsd病人中的行为异常(紧张程度提高)。acoustic startle response (ASR)},此种抗惊厥药物其实就是AMPA拮抗剂。。。。治疗包括有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是让病人暴露于那些会激发其创伤性回忆进而予以回避的情境中,这些情境事实上是安全的,同时,通过想象多次暴露于创伤性回忆中的情景,在经历最初强烈不适体验后,一般痛苦会逐步缓解.暴露治疗还可以改善强迫行为,例如在遭受性攻击后通过过度洗手以获得清洁感的行为。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使用,但疗效没有治疗其他焦虑障碍那样明显.SSRI(如氟西汀,氟伏草胺,帕罗西汀,舍曲林)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效果最显著。由于创伤性的回忆引起强烈的焦虑,支持性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治疗师必须共感和同情于病人的心理痛苦,证实创伤性经历的真实性,同时治疗师必须鼓励病人用行为治疗中的脱敏方法和控制焦虑技术面对创伤性回忆,从而将记忆重新构筑于其更为宽广的人格结构中。。。。。。 Topiramate attenuates exaggerated acoustic startle in an animal model of PTSD.Khan S, Liberzon I.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04 Mar;172(2):225-9. Epub 2003 Oct 30.
2. The current perspective of Japanese clinical knowledge of PTSD.
Yohiharu kim.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ational Center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P32
3. Drug discovery for PTSD:Characterization of animal model of PTSD And PET imaging of brain glucoco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