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古今谈
第12章 地球古今談
12-1 地球的形狀
中國古時對於天地的概念主要有蓋天說、渾天說與宣夜說。
畢達哥拉斯觀察海面上由遠方駛來的船、亞里斯多德觀察北極星的角度以及月食,麥哲倫環遊世界一周,都說明了地球不是平的。
埃拉托斯特尼藉由測量兩地竿影的角度,計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4萬公里。
李希爾發現相同的鐘擺在不同緯度,其擺動速度會改變,推測地球是個赤道較寬、兩極間較窄的橢球體。
牛頓與惠更斯以力學的觀點探討地球形狀,認為地球在赤道地區自轉速度最快,因此會向外突出,應為兩極略扁的橢球體。
經由現代的衛星測量發現,地球略呈不規則狀,稱為「地球球形體」。
12-2 追溯地球的起源
托勒密提出「地心說」,認為日月星辰都繞地球運行;哥白尼的「日心說」則認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繞太陽運行。
太陽系行星軌道的特色:(1)共向性;(2)共面性;(3)近圓性。
關於地球起源的學說,主要可以分成:(1)災變說;(2)俘獲說;(3)星雲說。
災變說主張行星物質來自偶發事件,是兩個或三個恆星突然碰撞或近距離吸引拉扯造成;早期有布封的碰撞說,後來則有張伯倫 ─ 摩爾頓的潮汐說,以及金斯與傑弗里斯的潮汐說。
俘獲說認為太陽在經過其他星雲時,吸附周遭物質而形成行星。
星雲說認為太陽與行星是由雲氣的旋轉收縮而形成。早期笛卡爾提出渦流的想法,後來則有康德 ─ 拉普拉斯星雲說。
藉由地球內部構造以及隕石,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地球的起源。
現代認為太陽系是由星雲收縮形成,而距離太陽的遠近、與太陽間的引力、有無大氣與水,以及接收太陽輻射的多寡,決定了行星的組成與樣貌。
第13章 時序的根源
13-1 曆法與時間
古埃及人利用觀察一年中天狼星升起的位置,判斷尼羅河氾濫的時間。
立竿影子的方向和長度,會隨著時間與季節改變,也可作為判斷時序的依據。
13-2 晝夜與地球自轉
哥白尼提出地球自轉的想法,首度由傅科證實。傅科利用自由擺動的單擺,其擺面會呈現順時鐘轉動,證實地球在自轉。
地球自轉造成的偏向力,在北半球會偏向運動方向的右方,在南半球則會偏向運動方向的左方。
地球以自轉軸為軸心由西向東自轉,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會由東向西運動,在長時間曝光的照片中看來,恆星軌跡呈現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同心圓。
地球受太陽照射的一面稱為晝半球,另一面則為夜半球,兩者的交界線是為晨昏線。晨昏線與緯度線的交角會隨季節而改變。
太陽連續兩次通過同一子午線之間的時間,稱為太陽日。平均太陽日為24小時。
同一恆星連續兩次通過同一子午線的時間間隔,稱為恆星日,恆星日為23小時56分。
陽曆是根據太陽位置而制訂,陰曆是根據月相盈虧制訂,農曆則為結合兩者的陰陽曆。農曆一年有354天,每19年會有七年是閏年,閏年時會多一個月。
13-3 季節與地球公轉
古人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與竿影,訂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細分為24節氣。
恆星年比太陽年略長,但都接近365又1/4天,而我們以365天為一年,因此陽曆每四年會有一個閏年,該年的2月有29天。
第14章 氣象預報與觀測
14-1 氣象預報
氣象觀測包括:地面觀測、探空觀測、船舶觀測、飛機觀測、雷達觀測、衛星觀測。
將各項氣象參數代入描述大氣運動的方程式,再利用電腦快速算出大氣的變化,模擬出未來大氣狀態的預報方法,稱為「數值天氣預報」。
目前中央氣象局是以「天氣資料整合與即時預報系統」來進行即時天氣預報。
14-2 傳統氣象觀測
傳統氣象觀測包括地面及高空氣象觀測。
地面氣象觀測的主要觀測地點是觀測坪。
溫度計必須放置於漆白色且通風的百葉箱內。
高空觀測通常是用氣球攜帶儀器升空,向上逐層探測氣象要素,也稱為高空探測或簡稱為探空。
14-3 遙測應用與原理
遙測指的就是不須和被觀測的目標物直接接觸,隔著很遠的距離便可進行觀測與測量。
遙測有兩種方式:主動遙測與被動遙測。前者為主動發射電磁波來探測物體,後者則是以輻射計被動的接收來自物體發出的電磁波。
遙測工作可同時利用幾種波段來對一個目標進行觀測,藉不同波段特性上的差異來改進單一波段遙測的缺點,例如以雷達紅外線與可見光影像並用。
14-4 近代氣象觀測技術
太空衛星遙測地球環境,可以達到大範圍、機動性與有效率的效果。例如可以隨時監控森林大火、臭氧層破壞。
第15章 海象觀測
15-1 海水運動的觀測
海水分子的運動形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在一參考點附近做週期性的振盪,如波浪和潮汐;另一類則會前進運動,如表面洋流和溫鹽環流。
波浪由外海進入海岸陸地,常發生折射、繞射、盪漾等現象。
潮汐週期每隔一天潮汐會延遲50分鐘,是因為地球進行自轉運動時,月球也同時在繞地球公轉軌道上前進。潮汐也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