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某省河西地域水利建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40年代某省河西地域水利建设.doc

  20世纪40年代某省河西地域水利建设 绪论 一、选题旨趣 甘肃河西地区历来就是重要的农牧业区域,是甘肃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基地。因地理、气候限制,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全赖水利灌概,无灌概即无农业,故河西地区的用水困难长期存在,相对应的水利建设也受到历代的重视。近代,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在河西乡村,对水资源和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分配和使用产生了混乱局面,水案频繁发生。九.一八事变厂,随着民族危机加剧,社会上先后掀起了两次西北开发热潮,而第二次开发热潮,政府初步规定开发两北的中心地区,足在甘肃河西和敦煌一带。故20世纪40年代,在幵发西北、建设西北、重建西北的呼声中,经甘肃谷建设厅、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水利部河西水利工程总队及甘肃省水利局等共同努力,甘肃河西地区开展了令人瞩目的水利建设,为世人留下相当规模的鸳鸯池水库等成果。然而,1950年水利部河西水利工程处解散,这段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在今天,以水利部河两水利工程总队为切入点探讨20世纪40年代杆肃河西地区的水利建设,不伯存?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今天河两各流域的规划治理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近三十年来旳相关学术史回顾 长期以来,国内外水利界、史学界、社会学及经济学界对明清以来的水利史及水利社会史研究颇为关注,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水利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社会史研究再次焕发青春,得到迅速发展,受其影响,水利史及水利社会史研究变成热点,水利社会史俨然成为当下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学、水利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视。海外关于中国水利社会史的研究以魏特夫的治水社会理论、日本学者的水利共同体理论及受魏氏影响甚深的冀朝鼎的水利与基本经济区概念等为主要代表。大陆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多偏重工程技术内容的水利史研究。90年代后期以来,受区域社会史影响,水利社会史研究蓬勃发展。进入新世纪,逐步实现从治水社会向以水利为重心延伸出来的区域性社会关系体系的水利社会的认识转变,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学界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类型学视角下的水利社会研究,如张俊峰、钱杭、鲁西奇等在探讨山西、江南及长江流域时形成的地域性研究类型,以及张景平的技术介入、国家作用、前现代干旱内流区三个特定概念下的流域性水权与灌区水权体系探讨。第二,围绕水利纠纷来研究区域性社会结构特点与运行机制。如行龙等对山西水神信仰、油锅捞钱,三七分水及一些争水英雄的研究,总结出官府与民间、不同用水集团间在水资源分配和利用上的态度和利益指向。 第一章河西地区水利开发原因探析 第一节概念界定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多卷本名著《中国》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及印度之间以丝網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命名为SILKROAD即丝調之路,嗣后,这一词语逐渐得到东西方学界的认可。丝编之路细分起来,又有沙漠丝编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網之路。其中,沙漠丝绸之路为大众熟知,虽然至今丝绸之路的东段始发地点仍存争议,但甘肃河西走廊却是其必经之地,正如学者所说,河西走廊居东亚和中亚的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中部腹地通往西北边地乃至西方各国的天然走廊和必经孔道。从世界历史上来看,河西为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汇流之区;从中国历史上看,河西走廊又是我国率先对外开放的地区,堪称为我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条通道。 1足见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河西走廊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位于北山和阿拉善以南,南依祁连而北屏马鬃、龙首、合黎诸山,成西北一东南走向、形似走廊的狭长地带,是连接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早期的国外地理文献多以甘肃走廊出现,我国学者以其地处黄河以西,多称为河西走廊。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迄玉门以西的甘新边界长约900千米,宽5(gt;120千米不等,面积8.9万平方千米,海拔800~1600米,地势自东南倾向西北。关于河西走廊的地理单元,冯绳武先生依水系和位置,将河西走廊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分别是:武威盆地一石羊河水系、酒泉、张掖盆地一弱水(黑河水系)和安西、玉门盆地一疏勒河水系。 第二节开发河西水利原因探析 河西地区乌鞘岭以西,各地雨量均不足100公厘,实为沙漠性区域,农业端赖雪水灌概,有水之处即为沃野,无水之地便为弃壤,正如慕寿祺考察后指出,甘肃之山以祁连来脉最远,其利益亦最溥,自永登至酒泉,一千五百余里,村农所赖以灌田者,祁连山之雪水耳。 因此,河西走廊大大小小50多条内陆河流皆发源于此,各河又汇集成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凭借三大水系及其支流的滋润灌概,走廊腹地形成了大片水草丰美、宜牧宜耕的绿洲,成为甘肃最为发达富庶的农牧业区。河西各水系呈东西向排列,流域面积狭小,密布于祁连山脚(各河水文资料如表1),普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