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流干扰下的重力分异.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流干扰下的重力分异

第63卷  第4期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Vol63 No4 2017年 7月 July 2017 对流干扰下的重力分异 ———基性岩侧向分带及矿化的主要机制 1) 2) 梁磊 ,张玲 1)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桂林,541004; 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 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内容提要:在基性—超基性岩中,特别是那些含矿岩体,常常发育有原生的侧向分带,传统的重力分异理论无法 用原地分异机制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新的硫化物成矿模型同样不能令人信服。我们在对重力结晶分异的研 究中发现,对流干扰下的重力结晶分异可以形成侧向分带。研究采用动力学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对流干扰下岩浆 重力分异作用中的颗粒行为。在动力学分析中,考虑了前人研究中普遍忽略的伯努利效应。研究表明,伴随着快速 对流干扰的岩浆重力结晶分异可以产生侧向分离效应,使颗粒趋于在侧壁附近快速堆积。侧分离效应和侧壁冷却 效应一起迫使循环向热流上升中心方向后退,形成侧向分带岩石。由于对流通常只发生在岩浆侵位后结晶分异的 早期高温阶段,与铜镍硫化物熔离的阶段相吻合,因此,铜镍硫化物的矿化通常与对流干扰下的重力分异密切相关。 最后以一个实例解释侧向分带和成矿作用的形成机制。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关于重力分异的认识,为深入认识岩 浆演化及指导找矿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基性—超基性岩;侧向分带;重力分异;对流;伯努利效应;铜镍硫化物;成矿机制   在野外地质现象中,基性—超基性岩除了发育 是,在熔离—贯入模型中,关于贯入的认识———无论 垂向分带外,常常还能见到原生的(指排除后期构 是脉动式依次贯入还是一次性贯入,都不能合理解 造变动引起的)侧向分带现象,特别是那些含矿岩 释侧向分带的形成机制,对于脉动式贯入,无论先后 体,比如四川力马河镍矿、吉林红旗岭铜镍硫化物 贯入侵位岩浆房的岩浆成分如何变化,早期共存时 矿、甘肃金川铜镍矿等著名含矿岩体都存在有明显 应该都是液态(否则就不是贯入而是先后的侵入关 的原地侧向分带现象。基性—超基性岩的垂向分带 系),如果时间充分(岩石表现为非隐晶结构),液态 一般认为是岩浆原地重力分异作用形成的,而对于 的重力均衡作用必然使成分和密度不同的组分趋于 侧向分带现象,现有的认识或理论并没有专门的分 形成水平分层并最终趋于形成垂向分带而不是侧向 析和讨论,只是在对这种非垂向分带的成矿作用有 分带;对于一次性贯入,用流动分异(汤中立等, 不同的模型。主要模型有: 深部熔离—贯入模型; 1995;解广轰等,1998)解释含矿岩体的核部堆积只 ① 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模型; 透岩浆模型。深部 适用于狭窄通道或小岩体 (宽度小于 100m) ② ③ 熔离—贯入模型最早由汤中立等(汤中立和任端 (Barriere,1976),同样无法解释含矿岩体最发育的 进,1987;汤中立,1990;汤中立和李文渊,1995;汤中 侧向分带现象以及宽度大于100m的含矿岩体的核 立,1996)提出,随后得到众多的学者支持和补充 部堆积。在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模型中,又分几种 (李士彬等,2007,2011;Lehmannetal.,2007;陈列 成矿机制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岩浆通道由窄变宽 锰等,2009;汤中立等,2011,2015),该模型认为成矿 的部位比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