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病理病害定及防治病害的定寄主胞和受到病原和境因子持性的刺激而引功能性障致病徵的生植物病理旨在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各生物境因子致病制及病害防治方法藉以少植物病害的失生破植物病理是一植物防治植物的病害植物病理是一合植物作物植物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生物技的用性科植物病害造成的作物失全世界作物因各病害害草造成的在中家家造成的害先家重世界各失估平均值其中病害失美元害草植物病理基本概念生物的交互作用寄生腐生共生病原菌刺激引而造成病害的因子病原性病原菌的致病能力毒性病原菌致病力的弱程度病徵罹病植物或病的部或外
植物病理學、病害診斷鑑定
及防治
1
2 病害(Disease )的定義
寄主細胞和組織受到病原和環境因子持續性的刺
激而引發功能性障礙導致病徵的產生。
Any malfunctioning of host cells and tissues
that results from continuous irritation by a
pathogenic agent or 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symptoms.
3 植物病理學Plant Pathology
旨在研究引起植物病害的各種生物與環境因子 、
致病機制及病害防治方法 ;藉以減少植物病害帶
來的經濟損失與生態破壞 。狹義來說 ,植物病理
學是一種植物醫學 ,負責預防與治療植物的病害 。
廣義來說 ,植物病理學是一門結合植物學 、作物
學 、植物病原微生物學 、遺傳學 、分子生物學與
生物技術的應用性科學 。
4 植物病害造成的作物損失
全世界作物因各種病害、蟲害、雜草造成的減產
約在31~42% ,開發中國家與貧窮國家造成的損
害較先進國家嚴重 ,世界各國損失估計平均值約
為36.5% ,其中病害14.1% (損失約2200億美元) 、
蟲害10.2% 、雜草12.2% 。
5 植物病理學基本概念
生物間的交互作用:寄生、腐生、共生。
病原(菌)pathogen :刺激、引誘,而造成病害的實體(因子) 。
病原性pathogenicity :病原(菌)的致病能力。
毒性virulence :病原(菌)致病力的強弱程度 。
病徵 symptom :罹病植物或病組織的內部或外觀變化 。
病兆 sign :在寄主表面, 病原真菌產生菌絲體、菌核、孢子
梗、子實體(孢子堆、柄子殼、子囊殼、擔子果)和孢子、細
菌溢出黏液、或高等寄生植物本身 。
果腐
芽腐
6 果斑
果實畸形
輪點
潰瘍
瘡痂 葉斑
莖陷 黃化
枝枯 葉枯
矮化
萎凋
癌腫
基腐 根腐
根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影象信息处理中的高技术.pdf
- 应激为衰老相关慢性低度炎症形成的重要原因 - 实用老年医学.pdf
- 应用‘浓度及色度’测量学于cie 色差公式之补强修正研究 - 中国文化大学.pdf
- 应用matlab 聚类分析于大甲溪水质空间分布特性之 - 水利技师公会.pdf
- 应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 - 中国农业科学.pdf
- 应用高架十字迷宫分析小鼠焦虑行为小鼠动物实验方法系列专题(五).pdf
- 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探析 - 大学化学.pdf
- 应用良导络量测评估色温度对人体生理反应之影响 - 高苑科技大学.pdf
-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探讨空气品质总量管制制度中抵换交易 - 高雄大学.pdf
- 应用人类视觉特性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天津大学期刊中心.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