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文言虚词辨析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应对文言虚词辨析题

如何应对文言虚词辨析题一、常见的文言虚词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说明》共列举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从考查频率看,应重点复习基中的9个虚词:而、乃、其、且、为、以、因、于、之。 二、复习经典课文,掌握好文言虚词 与文言实词数量多而变化少的特点不同,文言虚词的数量很少但变化多。因此,学习文言实词要多识记,学习文言虚词则要多比较、多总结、多领悟。 1.高考文言虚词辨析题往往会提供四个选项,其中每一个选项的第一句来自试卷提供的文段、第二句则来自教材上的经典课文。 以2006年高考语言语浙江卷第12题为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B.①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 ②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①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本题A项中的“邻之厚,君之薄也”来自《烛之武武退秦师》;B项中的“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来自《屈原列传》;C项中的“其孰能讥之乎”来自《游褒禅山记》;D项中的“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来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几篇文章均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 2.教材中的某些经典课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很集中,也很典型,复习起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而”作为连词的用法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了,但一篇短短的《劝学》几乎囊括了“而”字的所有用法: ①青,取之争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递进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表承接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青修饰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表因果 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假设 ⑦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 3.笔者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总结出了可供集中复习文言虚词的重点课文: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劝学》 第二册:《过秦论》《鸿门宴》《师说》 第三册:《六国论》《游褒禅院山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病梅馆记》 第四册:《祭十二郎文》《促织》 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高考文言虚词辨析题解题策略 文言虚词辨析题的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辨析。基中用法包括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助词、代词、介词等)和语法作用(比如连词“而”有表承接、表因果、表递进、表假设、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等多个作用)两个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1.做题时应先辨析用法再辨析意义,辨析用法时应先看词性再看语法作用。 如2006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0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①何者?上下之分也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①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真言罪 ②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D.①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子弟也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从词性角度辨析,可以首先排除B项,因为第一个“者”是助词,相当于“呢”;第二个“者”是代词,相当于“……的情况”。A项的两个“为”都是介词,C项的两个“而”都是连词,D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具体而言,A项中第一个“为”表被动,第二个“为”是“替”的意思;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因为的意思;c项中两个“而”都表转折。故选c。 2.所谓“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只是相对而言,实际做题时不可拘泥于此。 如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②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①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②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①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②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①幸先以我名告之 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从词性看,D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可以首先被排除。A项的两个“以”是介词,B项的两个“所”是代词,c项的两个“而”是连词。具体而言,A项中的第一个“以”可解释为“把”,其后省略了宾语“薄技”,第二个“以”可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