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光彩.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让数学在生活中绽放光彩案例:《24时记时法》 出示情境:玲玲的姑妈要从北京回来探亲,事先打了个电话给玲玲,让玲玲的爸爸妈妈在星期五7点到机场接机,玲玲可高兴了,忙通知了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在星期五晚放学后带她一起去。可是星期五中午,玲玲回家吃饭时,发现姑妈已经在家了,一问才知,姑妈上午就回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们都十分兴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生1:姑妈说错时间了。 生2:飞机提前起飞了。 生3:姑妈提前出发了。 生4:姑妈没有说是早上7点还是晚上7点,玲玲误认为是晚上的7点了。 师问:你们说谁的答案最合理?为什么?(小组讨论) 生5:生4的答案最合理。因为一天中有两个7点,一个是早上7点,一个是晚上7点。 师:大家好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从这一案例可以发现:教师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面对“谁的答案最合理”,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凭着已有生活经验自主评价得出答案。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反思与分析: 上面的教学启示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但教材由于受篇幅所限,呈现形式往往是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他们看上去虽然很完美,但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差不多没有数学产生与发展的痕迹。因此,我们要重现与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沟通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有效素材”。 1.重组教材,还原教材生活本色 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因此,教学设计中,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老师出示超市购物的小票,请学生算一算老师购买这些文具一共需要多少元?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重组更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生倍感亲切并愿意探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巩固和应用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放教材,体现教材生活味 课标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内容的置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借助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所以,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必局限于教材,生搬硬套,应该开放教材,使原有的教材内容更丰富。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在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常用的话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会用、正确用、熟练用。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排队、男女排队,指名说说这排有几个小朋友?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谁是第几个?让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知识。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等等。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3)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总之,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联系生活学数学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