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反基准比率效应 - 心理学报.PDF

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反基准比率效应 - 心理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反基准比率效应 -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 2014, Vol. 46, No.11, 17721781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4.0 1772 * 1,2 1 1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 200234) (2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银川 750021) 采用 “反基准比率效应”范式考察在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两种认知加工过程中, 基准比率 对印象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被试分别为 39 名 19~25 岁大学生(实验 1 :男生 17 名, 女生 22 名, 均为 右利手) 以及 46 名 19~25 岁大学生(实验 2 :男生 21 名, 女生 25 名, 均为右利手) 。结果发现:无论是群体 印象形成还是个体印象形成, 在学习阶段, 知觉者都能准确认知各类事件间的关系, 但会优先建构高频事件 间的联结。而在测试阶段, 当低频事件与高频事件同时出现时, 知觉者发生明显关系误判, 即以反基准比率 的倾向高估低频事件间的联结强度。实验表明群体与个体印象形成过程中都会产生反基准比率效应这样的 加工偏差, 进而初步揭示反基准比率现象在社会信息加工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群体印象形成 ; 个体印象形成 ; 反基准比率效应 ; 加工偏差 B849:C91 1 问题提出 (或外群体) 的成员均表现出同样特质, 如正面与负 面特质, 且行为数量的比率一样 , 而差别只是多数 知觉者在估计社会事件间的共变关系时往往 群体成员多, 特质表现绝对数量多, 那么被试在印 会高估或低估事件间的联结水平 , 建构出与事实不 象形成中容易倾向基于高频特质评价多数群体, 基 符的关系(Lipe, 1990; Wilkerson, McGahan, Stevens, 于低频特质评价少数群体(Blanchette Richards, Williamson, Low, 2009) 。类似的误判现象也存在 2010; Blanz, Mummendey, Otten, 2011; Eder, 于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中, 表现为知觉者 Fiedler, Hamm-Eder, 2011; Forgas, 2011; Hamilton 会建构不同类型印象形成对象与不同特质之间偏 Gifford, 1976; Hamilton Sherman, 1996; Hein, 离事实的联结关系 , 如刻板印象 (Can Sanver, Silani, Preuschoff, Batson, Singer, 2010; Johnston 2009; Sherman et al., 2009) 、负面特质偏差(Lemon Jacobs, 2003; Mullen Johnson, 2011; Murphy, Warren, 1974; Norris, Larsen, Crawford, Cacioppo, Schmeer, Vallée-Tourangeau, Mondragón, Hilton, 2011)等。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判或加工偏差, 2011; Mutter, 2000; Naum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