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申报.doc
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申报
自评估报告
申报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
参与单位名称:
建筑类型:
自评星级:,自评分数:
自评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T113-2015)
二〇一年月
填写说明(必读)
1.本报告适用于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由申报单位填写。
2.“达标判定”项的填写方式:满足要求的项在□达标”中填写“√”;不满足要求的项在□不达标”中填写“”;不参评的项在□不参评”中填写“”。如因项目实际情况致使某些条文不参评,请在该条文阐明原因。
3.“自评得分”项的填写方式:在自评得分分类对应的表格中,填写符合项 目情况的得分,不达标的条文,自评得分填写“0”;不参评条文的得分处理方式,已在条文中注明。
4.“实际提交材料”中列表填写对应条文实际提交的材料的全称、查阅路径。
5.本报告封面的“申报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参与单位名称”请务必认真、仔细填写,并与申报书保持一致,如因笔误造成评审或证书制作问题,后果自负。
6.若采用本报告参考样式,可进行编辑性修改,但不应自行删除技术内容和要求。
一、自评总述 1
二、项目效果图(需标示申报范围) 1
三、自评内容 2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2
4.1 控制项 3
4.2 评分项 7
Ⅰ土地利用 8
Ⅱ 室外环境 13
Ⅲ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17
Ⅳ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23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29
5.1 控制项 31
5.2 评分项 37
Ⅰ建筑与围护结构 37
Ⅱ 供暖、通风与空调 43
Ⅲ 照明与电气 52
Ⅳ 能量综合利用 56
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2
6.1 控制项 63
6.2 评分项 67
Ⅰ节水系统 67
Ⅱ 节水器具与设备 72
Ⅲ 非传统水源利用 75
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79
7.1 控制项 80
7.2 评分项 83
Ⅰ节材设计 83
Ⅱ 材料选用 89
8 室内环境质量 100
8.1 控制项 101
8.2 评分项 108
I 室内声环境 108
II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 112
III 室内热湿环境 116
IV 室内空气质量 118
9 施工管理 123
9.1 控制项 125
9.2 评分项 129
I环境保护 129
II资源节约 134
III过程管理 139
10 运营管理 144
10.1 控制项 145
10.2 评分项 151
Ⅰ管理制度 151
II 技术管理 157
III 环境管理 162
11 提高与创新 166
一自评总述
经自评估,本项目的阶段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与加分项的分值达到阶段 星级的标准。各章节得分情况见表1:
表 1项目阶段自评得分情况
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加分项 总分值 100 100 100 100 100 — 自评得分 换算得分 权重系数 权重得分 自评总分:,申报星级评分要求:50/60/80 。
二、项目效果图(需标示申报范围)
建筑层数: ,建筑高度:m。
项目概述:
三、自评内容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子项 条文
编号 条文 分数 不参
评分 得分 控制项 4.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Y 4.1.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 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Y 4.1.3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 Y 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Y Y 土地利用 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9 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6 室外环境 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4 4.2.5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有关规定。 4 4.2.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6 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4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9 4.2.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3 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6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3 4.2.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 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