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医病证比较与反思南方医科大学
* * 中西医病证比较 与历史反思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殷 平 善 教授 当代中国医学体系 ★三套马车并驾齐驱 ●保持传统特色的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 ●中西医优势互补,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结合 ●西医学 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医学史是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西医比较的研究应具备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中医学和西医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中国文化史和西方文化史的背景知识。 奠定厚实的文化底蕴,练就敏锐而深刻的目光。 中西医两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 ,人们对于有争议的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在比较的缝隙中深化的。 我们试图从两种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医学的源头及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两种医学的当代形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比较,还要从两种医学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临床思维乃至诊疗手段进行方法论的比较,同时努力从两种医学的学理内部,进行横向的具体的剖析比较等等。 跨文化比较研究目前已成为显学。 比较医学应用潜力极大,生命力极强,是现代医学赖以发展的支柱。 它的重要性在于: 1、它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直接影响着生命科学许多领域研究课题成果的确立和水平的高低。 2、它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它的提高和发展,又会把许多领域课题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对整个生命科学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Jacksons实验室的Snell博士指出:“比较医学是推动人类健康研究的焦点学科,比较医学家将永远站在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础线上。” 科学知识可以在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历史知识可以在古今之间铺设沟通的道路,但无论哪一方面都是在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只有将科学的解释与历史的解释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构建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才有可能较为全面地理解中西医学。 进行系统的中西医发展历程比较有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有比较才能知短长,才能见优劣,才能辨方向。 比较,不仅要纵向比,还要横向比,经常比,反复比,多方面、多角度比。 寻找差异的原因,以达到: 正确认识传统中医学 客观评价西医学 正确对待中西医结合医学 一、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的历史 ◆中外医学在古代的广泛交流 秦始皇时期:徐福抵达日本九州,随行医药人员。 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中外经济及医药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 印度医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典籍不断向外传播。 ▲中日医学交往 ▲中朝医学交往 ▲ 与越、缅、泰等东南亚国家的医学交往 ▲ 与印度、阿拉伯医学的交往 ▲与西方医学的交往;两次传入。 在近代,西方文化(西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医学的反思。 二、中西医学的可比性 ◆中西医学属于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 1、中医:有机自然观 整体恒动 功能 天人相应 生成论 概念术语的文学和哲学特征 辨证思维 诊疗技术和手段: 四诊八纲 辨证论治 调适; 养生 2、西医:构造自然观 强调结构 局部 静态 分析 可证伪性 构成论 概念术语典型的科学化语言 系统的实验 严格的逻辑 尽可能运用科技成果,辨病施治 化学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 不可通约并非不可比较 1、共同的基础、对象和目的 2、共同的检验标准-医疗实践 ●中西医的沟通、对话、了解和交流 中西医比较的内容 1、中西医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不弄清中西医差异的历史渊源,不可能真正理解中西医学。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2、中西医方法论的异同 方法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杠杆 中医: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有机自然观;整体观念;恒动;司外揣内;辨证思维等。 西医的视角:天人相分;原子论,结构论,实体论;数论;构造自然观,还原分析论;数理逻辑等。 3、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观察和比较 博物学方法 实验分析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