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倾斜轴的施工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1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倾斜轴的施工设计

主斜井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 工程概况 ;本区属东亚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夏季午间较热,早晚凉爽,雨水较多;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春秋季雨少风多。据沁水县气象局资料,当地年平均气温10.2℃,极端最高气温达37.4℃最低-18.7℃,无霜期180天,最大冻土深度43cm,最大风力为10级。降雨多在六、七、八三个月,年降水量最大891.2mm,最小412.5mm,年平均蒸发量1584.78mm。 本区位于沁水县境内,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属第一组。;第二节 地质及水文特征 本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大的断层,属高瓦斯矿井,根据地质报告,瓦斯平均含量9.25m3/t,根据井检孔资料显示,本矿井井筒掘进范围地层稳定,水纹地质条件简单,立井预测涌水量小于5m3/h,斜井在垂深超过500米时,井筒最大涌量为25m3/h。 第三节 井田地层 区内地层出露条件较好,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段、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现将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⑴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14-3孔揭露至上马家沟组下段地层。厚190.95m,其中上段厚53.91m,为深灰色巨厚层状石灰岩,底为白云质灰岩,中段厚121.04m,为灰色泥灰岩、角砾状灰岩、石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不规则裂隙发育,方解石充填,局部见小溶孔。下段为灰白色含膏灰岩。 ⑵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为煤系地层基底,平均厚度114.71m。分上下两段。 ① 下段(O2f1):厚78.53m,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状、薄层状泥灰岩、角砾状内碎屑灰岩,下部具波状层理,变形层理。下部夹一层厚层状石灰岩。;② 上段(O2f2):厚36.18m,主要为深灰色厚层状质纯石灰岩间夹薄层泥灰岩,具缝合线构造。 ⑶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与下伏峰峰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3.25(1202孔)~8.45m(0801孔),平均3.53m。为灰-深灰色含铝泥岩、泥岩,含鲕粒具星散状黄铁矿,均匀层理为主。底部0.8m±透镜状铁矿层(山西式铁矿)。 ⑷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主要含煤地层,厚75.62(14-3孔)~101.74m(0801孔),平均厚度86.31m,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① 一段(C3t1):K1砂岩底-K2灰岩底。厚3.43~17.62m,平均11.84m,自下而上为: K1为细粒砂岩,厚0.40~1.80m,平均1.43m,灰白色薄层状,石英为主,硅质胶结,脉状层理,夹泥岩条带。 K1顶-15号煤底:深-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含铝泥岩、中夹中粒砂岩。15号煤厚1.20(1202孔)~2.30m(14-3孔),平均1.84m,全区可采。中条带状结构,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可见黄铁矿结核,煤质由下而上变好。 ;② 二段(C3t2):K2灰岩底-黄水沟砂岩底,厚23.62~26.40m,平均25.38m。以海侵石灰岩发育为特征。由K2、K3等深灰色石灰岩构成主体格架,与其上深-黑灰色泥岩,灰-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及13、12、11号煤层等薄煤层组成向上变浅的海退层序。 ③ 三段(C3t3):黄水沟砂岩底-K7砂岩底,厚47.80~64.35m,平均49.09m。以碎屑岩发育为特征,夹K5、K6等石灰岩、泥质灰岩及7、8-1、8-2等薄煤层。 ⑸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为主要含煤地层。厚41.96(11-2孔)—66.24(12-1孔)m,平均51.73m。;其层序自下而上为: ① K7砂岩厚0.60~9.30m,平均4.07m。主要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局部为中粒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及散晶,超薄-微层状,层面含较多植物碎屑层理发育。 ② K7顶-3号煤底,厚2.65~12.80m,平均9.20m。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 ③ 3号煤厚5.12~7.20m,平均5.85m,层位及厚度均很稳定,其东南条带状变薄,为后期河流冲刷所致。 ;④ 3号煤顶板以深-黑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含丰富植物化石。厚0~17.58m,平均4.66m,不稳定。 ⑤ K砂岩顶-K8底:为浅灰-灰色中细粒砂岩夹深-黑灰色泥岩、粉砂岩,1、2号等薄煤层及炭质泥岩。 ⑹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厚54.75~93.75m,平均66.07m。底部为K8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粗粒,中-厚层状,石英为主岩屑次之,含长石及菱铁矿鲕粒,具少量云母片,大中型楔状交错层理,波状、脉状层理,下部夹泥岩包体及条带。下部为灰-深灰色,夹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含较多植物化石夹灰-灰白色砂岩。;中部夹一层5m多的灰白色中粗粒砂岩,较稳定。上部为灰绿色、灰色泥岩,间夹灰-浅灰色砂岩。顶部为灰白色含铝泥岩,较纯,含较多菱铁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