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和优化.doc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和优化.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和优化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及优化   一.针对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主要随机临床研究 支架处理分叉病变(BL)最佳策略的争议从未停止。近期公布的三项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或许对目前临床工作有所启示。   1.CACTUS研究: 复杂策略=简单策略 比较Crush和Provisional T治疗BL疗效。所有患者均接受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350例BL患者随机分为Crush组(n=177)和Provisional T组(n=173),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主支和分支病变界定再狭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6个月时的MACE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2.BBC ONE研究: 复杂策略简单策略   比较简单支架和复杂支架术治疗BL的临床预后。500例BL患者随机分成简单策略组(n=250例,主支置入支架+对吻扩张,或T支架+必要时分支支架)和复杂策略组(n=250例,由术者决定采用culotte/Crush)。9个月随访发现:简单策略组在主要联合终点死亡、MI及靶血管失败(TVF)更优(8.0%vs.15.2%,P=0.009),MI发生率更低(3.6% vs.11.2%,P=0.001),且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死亡率也占优但未达统计意义。MACE在复杂策略组明显升高(7.6% vs.2.0%,RR 3.8;95%CI:1.5~10.0,P=0.003)。   3.Nordic 研究: 复杂策略?复杂策略   对比Culotte与Crush技术处理BL预后。424名BL患者随机分为Crush组(n=209)和Culotte组(n=215),最终106例Crush组和164例Culotte组患者接受CAG随访。结果发现:主支和分支病变界定再狭窄率Culotte组低于Crush组(6.6% vs.12.1%,P=0.10);主支和分支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Culotte组低于Crush组(4.5% vs.10.5%,P=0.046),尤其分支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Culotte明显占优(3.8% vs9.8%.,P=0.04)。   综上所述,BBC ONE研究显示,对于大多数分叉病变,简单支架策略优于复杂策略。然而,Nordic Bifurcation Stent Technique研究结果表明:在DES时代,采用合适双支架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而且相比于Crush技术,Culotte技术在降低边支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上还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并非说简单策略是处理所有分叉病变的最好方法,临床实践中我们还要考虑到对所有亚型均采用简单策略是否具有普适性。   二.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优化   BL处理策略基本倾向于越简单越好,但首先必须对BL进行合理分型,尤其对斑块的分布要有一个全面评估。陈纪林分型对术式选择很有帮助(图1)。实际上,需要双支架技术的主要是I型病变、大边支(?2.5mm)伴开口非局限性斑块(累及开口各向血管壁),此种情况占BL的20%左右;对于II型病变,由于斑块推移很少造成边支闭塞,故即使有大边支(?2.5mm)也可采用预案边支支架术而很少需双支架技术,此种情况占BL的60-70%。 陈氏分叉病变分型 按陈氏分型的分叉病变干预策略   BL处理策略是否越简单越好?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种退而求之的无奈选择。譬如,对一巨大边支的BL,采用简单的支架跨过(cross-over)或预案边支支架(provisional stenting),一旦边支紧急闭塞将会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即使不发生急性闭塞,这种处理方法对长期结果尤其是生活质量可能有不可预测的影响。从上述双支架策略的随机临床试验也可看出,在DES时代采用“合适”的双支架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问题是我们如何将双支架做得更好?   自从双支架技术用于治疗BL以来,先后诞生了许多术式。有些术式如经典的支架挤压术(crushed stenting)曾风靡一时,但由于较难完成最终球囊对吻,即便是应用了DES也有较高的支架尤其边支的再狭窄,故该术式已经逐步式微,除非为了处理即刻闭塞风险很高的病变。在众多双支架术式中,针对不同的真分叉病变特征采用不同术式是确保远期疗效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有一条清晰的线路图。首先,观察主支与边支的夹角,若边支垂直或接近垂直于主支,则可采用T或改良T支架;主支与边支的夹角较小,主支与边支呈Y型解剖关系,则需要进一步区分主支与边支大小再决定术式:当主支与边支均较大且大小相当时,最好采用Culotte技术;当主支与边支均较大且主支大于边支时,最好采用DK crush或Step crush;当主支近端无或短病变且其口径较两分支大时,最好采用V支架技术(图3)。还有一点需要明确,一旦采用双支架技术,应避免使用BMS。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