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亮嗓示范”应该缓行
2012年,笔者执教区级公开课――《再别康桥》。为了上好这节诵读教学课,特别是做好朗诵的示范,笔者先是借鉴了名家大师的朗诵视频,不止一次的对着镜头操练,直到正式上课那天,我一登台亮嗓,就赢得学生豪不吝啬的掌声,我挺满意,不仅为自己的精心准备获得了学生的认同,更因为刻意地露这么一手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我觉得这已算开课了个好头――至少“耳濡目染”,学生也能学到一些东西吧!
但是,大大出乎我预设的是,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在自由朗诵、分组朗诵、分男女生朗诵时,却束手束脚,连广播站的两个播音员被点名亮嗓时,也有失水准!那节诵读课,理想的诗意与现实的失意,叫我对自己的这节课产生了怀疑,毕竟,我可是做足了功夫的!
评课时,同行们诸如“执教老师诵读的功底扎实”,“诵读时字正腔圆”,“感情到位、肢体语言自然”等如潮的鼓励一点也冲淡不了我内心的困惑。
课后,我找来了班上的同学,其中包括学委、科代、广播站的播音员,以及语文纸笔成绩比较好的、思维活跃能说会道的同学,问他们对这节课的“感觉”并请他们帮我把脉,问他们是不是因为课堂上多了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而不能放开进行有感情的朗诵?
一、叫人大跌眼镜的理由――“示范太好了”
结果他们却是这样回答的――“老师,你读得太好了……”
我读得太好?学生嗫嚅着挤出来的理由让我大跌眼镜!
当我平复心情,跟学生进一步深入交谈后,我才终于明白,作为语文的核心素养“听说读写”之“说”(诵读),老师不指导或者不到位的示范固然不行,但就算是良好的示范,太早亮相也不见得合适――通俗点说老师范读是个技术活;拔高一点讲老师该怎样引导并范读是有很大学问的。
二、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那该怎样操作才好呢?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如要改进,我首先要参省乎己――
作为一线教师不断学习,通过向名家取经并优化自己的示范力,再通过课堂亮相的方式外显出来,这个过程比纯理论的技术指导对学生的诵读学习更有帮助。这一点,是评课老师首肯的、也是听课学生觉得能直观接受的方式。也应该跟泰戈尔的“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暗合。
但就像硬币的两面,我还要看看“另一面”,即以下的两个反思点。
第一,执教者本身就是科班出身,语文的“听说读写”中的“说(诵读)”还是有一定的功底的,加之课前进行的模仿学习,尽管短时间内执教者不可能成为专家名家,但就《再别康桥》这个具体文本来说,教师的准专业示范跟学生原生态的裸读差距是不小的。而我作为执教者,却没有循序渐进的将示范演示出来,而是竹筒倒豆子,一下子就把山水全都显露出来,给学生的感觉也许就只有“老师,你读得太好了……”,剩下的就是在一定程度让学生“听而却步”,因为她们觉得老师示范时无形中立下的诵读“版本”参照值太高了,当他们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不可企及或超越时,学生怎么可能敢于在“高手”面前放开尝试,这不是“自取其辱”么?如果我们把执教者迟些亮相理解为是换种方式的“示弱”,会不会反有助于促成“后生可畏”的百花齐放的诵读局面。
第二,从建构主义理论的维度思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作为诵读的认知主体,老师再怎么指导,也只能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朗诵时,如何做才能更到位的表现《再别康桥》的情感,包括轻重缓急的拿捏、抑扬顿挫的把握?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老师一步到位给予示范是不是不不合适,因为这样很容易“间接剥夺”了学生揣摩文本情感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老师过早的呈现自己的范读,无异于在题目中附撒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换言之,就是比较容易养成学生吟咏的惰性――只是跟着老师的理解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没有了自己的“声音”。
三、心若在梦就在重头再来补缺憾
带完2015届,本学期又一个大循环,我回到了高一。摊开课本,经典的《再别康桥》又映入眼帘。这意味着当年的遗憾或许可以在新一届的诵读教学中得到弥补,心若在梦就在,当笔者重新构建诵读课《再别康桥》时,我感觉课堂的反映明显好了,甚至“逼得”我精心准备的示范只能放到跟学生的课堂生成“平起平坐”的地位。我暗自高兴!
现简录《再别康桥》的课堂环节如下,与同行共勉:
导入新月派的“三美”主张后,我预留五分钟给学生默读文本,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明确作品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情绪。
诵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六步”走。
第一步――带着问题听读同伴读。
(1)第一二组读,第三四组边听边笔录并说说听后感;
(2)第三四组结合自己提的建议“示范一遍”,第一二组听,同样也是说说听后感。
老师板书课堂生成,比如被纠正的字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