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江山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考
对江山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
刘永贵 巫优良 毛小伟 陈小平
(浙江省江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浙江江山 324104)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 思考 江山
江山的食用菌从1979年开始引进种植,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2002年江山市委、市政府把食用菌列入“六六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从此食用菌产业走上“高潮迭起的跨越”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江山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江山农民实现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食用菌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致富菇”、“发财菇”。
一、产业发展现状
1、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江山市食用菌栽培总量达38120万袋、比去年增2012万袋,增幅5.57%,其中江山白菇24320万袋(工厂化白菇6740万袋,比去年增755万袋),比去年23598万袋增722万袋,增幅3.06%;秀珍菇5500万袋,比去5640年万袋增140万袋,减2.48%;竹荪2100亩,增347亩(折合347万袋),同比增19.79%;大球盖菇2106亩(折2106万袋),同比减1019亩,减32.61%;金福菇405万袋,同比增189亩,增幅达87.5%;香菇918.5万袋,黑木耳970.5万袋;其它食用菌约1800万袋。鲜菇总产量15.01万吨,产值12.775亿元,同比增1.645亿元,增14.78%。
2、产业结构日渐合理。近几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结构日渐合理,已逐步形成春夏秋冬四季上市、大田室内多管齐下、山区平原平衡发展、自然工厂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栽培品种已从单一的江山白菇发展成以江山白菇、秀珍菇、竹荪、大球盖菇、金福菇多菇齐放的局面,通过多品种搭配种植,形成较为合理的6个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一是江山白菇—秀珍菇周年生产模式;二是大球盖菇—单季稻轮作模式;三是金福菇—江山白菇轮作模式;四是竹荪(大豆)—油菜—稻—稻轮作模式;五是袋料黑木耳——单季稻轮作模式;六是香菇——单季稻轮作模式。
3、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我市食用菌产业的主打产品(江山白菇)的知名度不断提高。1999年被认定为全国农博会名牌农产品,2001年我市被授予“中国白菇之乡”称号;2004年荣获原产地保护标志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006年,“江圣牌”江山白菇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衢州市名牌;2007年我市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食用菌强县”。
4、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各种食用菌品种的搭配和新技术的创新,在生产标准的制定、菌种提纯复壮技术、周年化栽培技术和工厂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白菇、秀珍菇、竹荪、香菇、平菇、杏鲍菇等菌类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并得以推广成功;成功探索了大田搭棚种菇、山区栽培早白菇、工厂化种植白菇、海鲜菇等栽培新模式。引进创新了工厂化白菇再生法技术,解决了白色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防治难题,试验成功了白菇下脚料栽培金福菇技术,。
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全完善了市乡两级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加大了对食用菌贩销大户、加工企业的奖扶力度,贩销大户、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涌现。据统计,全市有5万袋以上的专业户1620户,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28家,有菌种生产单位24家,原材料购销企业13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31个,市级以上食用菌龙头企业13家。参与食用菌生产、加工、运销的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形成一批食用菌产业强乡镇、强村,有100万袋以上规模村117个,500万袋以上规模乡镇19个,1000万袋以上规模乡镇16个。
二、存在的问题
1、菌种管理还不规范。一是菌种质量无客观鉴定标准。即菌种质量是否合格,只能凭肉眼判断,在出售菌种时无法判断品种的真实性和菌丝活力,产生质量纠纷后,难以找到可以服众的依据。二是越级生产、扩繁现象很普遍。全市只有农科所有资质生产母种,但农科所只生产江山白菇的母种、原种、栽培种,其它食用菌品种的三个等级菌种都由另外23家菌种场生产,这23家菌种场为生产栽培种只能越级生产母种、原种,为减少菌种生产成本,任意扩繁又是最常用的手段。三是引种不规范。因食用菌品种采取认定制度,引种比较随意,不经过严格的试验、示范,就任意推广。四是品种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统一的品种优劣评价平台、标准和制度。
2、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低。一是人少“粮”更少。江山市农科所是我市唯一进行食用菌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的部门,但目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真正从事技术研究,即使是该两人也有一半的精力放在菌种生产上。研究经费投入更少,本市级预算内没研究经费,上级也没有连贯性的试验经费,只是偶尔在单个项目中有体现,但单个项目实施完成,就意味着试验的结束,试验缺乏连贯性、完整性。二是品种单一。我市大多数的食用菌种类都是以一个品种包打天下,没有贮备替代品种。如白菇年种植量已经2亿多袋,但品种只有江山白菇(F21)一个品种,风险太大。秀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