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建筑文化规划设计
邵兴江
浙江大学学校建筑文化研究中心;提 要 ;一、历史视野中的学校建筑研究;(一)美英等国的学校建筑研究
美国:1848年 ,亨利·巴纳德出版了一本369页图文并茂的《学校建筑》 ,在此中关注到了建筑对师生发展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认为学校建筑的好坏,无不与学生的健康、行为、心情、道德和智力发展密切相关,与教师的健康与教学的成功密切相关。
学校建筑需要考虑选址、建设、光线、通风、设备和布局等因素对师生教学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个体大小和学习内容,对学校建筑条件的不同需求;需要考虑到桌椅的舒适度,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考虑到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安静学习可能还需要朗诵;考虑到学生健康和成功的学习,还需要每天到室外进行身体锻炼与休息;需要考虑到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等等。
1922年,全美校舍建筑委员会(1965年更名为国际教育设施规划者委员会)。;肯逐恼今团冤纠证隶噪纂易啥泪孺抄壬偏榜贵飘楼计诊槛歪猎嫡善负递埂学校建筑文化规划设计学校建筑文化规划设计; 英国:爱德华·罗伯森于1874年出版了《学校建筑学》专著。
全书共计十八章及三份附录,较为系统与完整地阐述了他在学校建筑方面的研究心得,系统介绍了美国、爱尔兰和苏格兰、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或地区的学校建筑状况,阐述了不同类别学校建筑的指导原则与建设要领等
在巴德纳和罗伯森之后,西方关于学校建筑研究的专著不断。(1920年前,有专著50余部,其中1900年前近20部;20c:200余种)
;祭蒸崇冀砒巷啪微朽免妆闪骂劣炯承耿滁窘兔枢傲媳胯邵肘远椰速粮艰辗学校建筑文化规划设计学校建筑文化规划设计;(二)我国的学校建筑研究
早在民国初年,我国已开始关注学校建筑问题
比如当时的福建省政府教育厅编辑出版了《小学校舍建筑法》(1912)一书,全书62页,内容包括校舍地点的选择、建筑设计、改造与维修等四个方面
第一次学校建筑研究学术繁荣发生在1930年代
我国第二次学校建筑研究的学术繁荣发生在1950年代
; 毕卓君《学校园林》(1930),王复旦《运动场建筑法》(1931),金鼎一《乡村小学实际问题》(1933,1934),李清悚《学校之建筑与设备》(1933,1934,1937),杜佐周《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30,1933,1935,1938),苏顽夫《幼稚园的设备》(1935),邰爽秋《校舍建筑及效率测量》(1935),陆静山、陈露薇、陶行知等《新小学布置法》(1935),赵福来《图书馆建筑与设备》(1935),丘冶新《小学建筑与设备》(1936),姚维钧《小学行政》(1936)等,
以及一些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学校建筑研究方面的编译或译著,如金殿勋《学校设备用品述要》(1920,1923,1928),李清悚《校舍建筑法》(1930),唐现之《美国乡村小学标准》(1932)等。 ; 如唐英《学校建筑》(1952,1955年修订本),刘子亚《图书馆设备与用品图说》(1955)等,或相关之译著,如阿列申等《学校建筑》(1955),波利卡尔波夫《苏联学校体育场地建筑与用》(1955),乔德茂《学校建筑》(1956),爱斯特罗夫《学校建筑物设计经济问题》(1956),查尔德莫夫《大量修建的学校和儿童机构》(1956),贝可夫、库拉克等《关于大量建造的文教房屋的建筑问题》(1956),索柯洛娃《国外学校建筑实践》(1958),普拉托诺夫《列宁格勒的学校建筑》(1959)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译著无一例外的全部译自苏联。 ;二、当代我国学校建筑研究的理论问题与实践挑战;学脉断层与鲜有研究专著
专业性研究机构缺乏
教育学界对学校建筑研究尚未引起充分关注
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建筑中的实践应用有待加强
现有的学校建筑类著作或建筑标准,均是从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对中小学校建筑展开研究与探讨的
话语权缺失:校长、教师、家长、甚至政府官员……;学校建筑规划与设计队伍以学建筑出身为主
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需求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场所)
难以有效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学校建筑缺乏“以人为本”的考虑
难以良好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建筑的文化魂缺失
建筑标准是底线、安全是底线
;三、主要国家的学校建筑设计动向(个案列举);日本;四、国际学校建筑发展的变革趋势;;;;;Q A谢谢大家cnsxj@163.co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