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粒重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要农作物粒重的研究进展.doc

  主要农作物粒重的研究进展 王春芳1,4,张温典1,姚钢乾2,刁现民3,智 慧3,李 伟4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系,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承德 067000;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 究所,北京 100081;4.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石家庄 050035) 摘要:粒重是作物的重要产量性状之一,研究作物粒重的遗传机制有利于认识作物驯化过程,并为提高作物产量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以水稻、玉米、小麦等重要作物的粒重研究为例,对与粒重相关的基因以及粒重形成的遗传和生化机理进行了综述。 .jyqkin3, ZHI Hui3, LI illet Crops,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National Foxtail Millet Improvement Center/Minor Cereal Crops Laboratory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35, Hebei, China) Abstract: Grain portant yield traits of main crops. Studying geic mechanism of grain ain crops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domestication process of crop, an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crop yield. Taking studies on grain portant crops as examples,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grain ation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grain echanism; gene 收稿日期:2014-07-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承德市财政局科研项目(CZ2013009);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A2012030102) 简介:王春芳(1983-),女(满族),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0314-2370138(电子信箱) [email#160;protected].;通信,李 伟,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谷子分子生物学研究,()0311电子信箱) [email#160;protected].。 重要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产量、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因此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育种改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作为产量三要素之一的粒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而产量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基因得到克隆和功能鉴定,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不同、行使的功能也各异。通过这些研究初步了解了与粒重相关的产量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今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基因定位或突变体的鉴定,分析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逐步阐明与粒重相关的产量性状形成的复杂遗传机理,为作物高产分子育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1 水稻粒重的研究 粒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子。影响水稻粒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粒长、粒宽、粒型、单穗粒数和容重等都可以改变水稻的粒重。增加水稻子粒的体积和提高子粒的充实度可以提高粒重,增加产量。近几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稻粒重基因的定位已有许多相关报道。 徐建龙等[1]应用292个Lemont/特青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检测到影响千粒重的11个数量性状位点(QTL),分别位于第1、2、3、4、5、10和第12染色体上,联合贡献率为53.9%。林荔辉等[2]利用以两个籼稻品种H359和Acc8558为亲本杂交建立的RIL群体检测到16个与粒重有关的QTL,分布在8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可解释81.4%的表型变异,其中有5个QTL分布在第3染色体上。吴秀菊等[3]利用以粳稻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在多个环境下对稻谷粒重和精米粒重等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在5个环境下共检测到6个与粒重相关的QTL,分布于第1、6、7和第8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介于13%~35%之间。赵彦宏等[4]以水稻“珍汕97B×明恢63”的F1杂种(汕优63)所衍生的永久F2群体为材料,对单穗粒重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9个与单穗粒重相关的QTL,其中7个具有环境互作效应,并证明上位性是控制水稻单穗粒重遗传变异的重要遗传组分之一。樊叶杨等[5]通过14个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积累的相关基因和42个预测的相关基因,与千粒重QTL位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