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名由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地名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六渡桥】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名源亦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宗关】·【水厂】 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清代在这一带没关收税。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相沿至今。 【水果湖】 水果湖原本是指东湖的一个湖汊(即东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与东湖主水体连接部位相对窄小),现在主营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丹水池】 丹水池是汉口城区东北部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名称。位于谌家矶车站和江岸车站之间。在丹水池车站与解放大道之间的地带,也泛称丹水池。这里并不热闹,但却很有名气。1931年7月15日,武汉关水位仅只26.94米,长江洪水即从丹水池破堤涌入汉口市区。当时的湖北省省长、汉口市市长都在既济水电公司经理室楼上打牌,不管人民的死活。这次水灾的受灾人口达七十多万,淹死病死3200人。 丹水池得名不可确考,通常的说法是源于一场误会。传说清未有位老人在这里江边端水,有人问他此地叫什么名字,他以为问他在千什么,随口答道,端水吃。问话人只听到三字的字音,以为当地名叫丹水池,沿用至今。 【四官殿】 四官殿是汉口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民权路口一带的泛称。 四官殿原是一所庙宇,供奉天、地、水、火四官。建于清初。附近人烟稠密,住的多是板房茅舍,易起火灾,居民惶恐,乞灵于四宫殿中的火官,祈求火神祝融保佑平安,所以又把四官殿称为火神庙。但火神不灵,连他自己的庙宇也保佑不了,在康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