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高考虚词归纳
(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四)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五)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远,而笑李渤之陋也。 13、因 一、用作介词。 (1)译为“依据”“依照”“根据” 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2)译为可“凭借”“依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介词,依靠)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随着) (3)译为“趁着“趁此” 不如因厚遇之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4)译为“经由” 、通过。例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可译为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用作名词,译为“原因”“缘由”“机缘” 例:于今无会因 四、用作动词,译为“沿袭,继续” 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4、于 一、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寄蜉蝣于天地。(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学于余(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15、与 一、作连词。解释为:和、跟、同。 例如: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二、作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解释为:“和、跟、同”,或者解释为“给,替”。 例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微斯人,吾谁与归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当与秦相较 (2)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孰与: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与……相比,哪一个(谁)更……”。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例: 无乃尔是过与 ? 四、作动词,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赞许”“亲附”“参加”等。 例: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结交。) 则与一生彘肩 吾与点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16、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