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46例临床观察.docVIP

静脉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46例临床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静脉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46例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转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房颤发作48h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46例和西地兰治疗组44例,观察治疗8h后房颤复律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35例(76.1%),平均复律时间6.5h;西地兰组复律成功17例(38.6%),平均复律时间7.5h。胺碘酮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P<0.01),且复律时间比西地兰组短(P0.5s、出现临床症状不稳定者,均立即停止治疗,并继续观察至病情平稳后1h,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x-±s表示,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胺碘酮组复律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平均复律时间短于西地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2.2 心率减慢情况? 用药8h后未转律的患者心率均减慢,自觉心悸症状明显减轻,胺碘酮组未转律者心率由(119±20.3)次min?-1降至(81±20)次min?-1,下降31.9%;西地兰组未转律者心率由(120±20.3)次min?-1降至(105±14)次min?-1,下降12.5%;胺碘酮组用药后未转律者心率明显低于西地兰组(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无传导阻滞、低血压和心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发生。胺碘酮组除1例心率56次min?-1外,无其它不良反应。西地兰组1例在转复过程中突诉胸闷不适,30s后缓解,心电图无ST-T改变。? 3 讨论? 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处理较复杂而需要个体化。AF抗心律失常药物处理目的:(1)恢复窦性心律并保持窦性心律(简称节律);(2)控制心室率(简称室率)。由于胺碘酮阻滞延迟性整流外向钾流(I?k)而使心房和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时程(APD)延长。I?k可表现为延迟整流(I?kr)和慢延迟整流(I?ks)的特性,胺碘酮对I?kr和I?ks都有阻滞作用。正常心肌细胞3相复极电流由I?kr和I?ks混合组成,但在心动过缓时I?kr的复极电流成份加大,心动过速时I?ks的复极电流成份加大。因此,胺碘酮优于纯Ⅲ类药物。AF后可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生活质量下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同时栓塞发生率上升,而且部分AF患者即使无病因可查,经历一定时间后心房、心室也可扩大。阵发性AF在非紧急情况下,药物治疗仍是首选方法。药物复律可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两种方法,口服胺碘酮常需1~3d才能发挥作用,但房颤超过48h形成左房血栓的几率增加,脑卒中发生的概率增加,且易发生电生理重构现象,使心房颤动持续,称之为“AF引起AF”[1],长期心房颤动可使复律困难,出现机械重构,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因此,应尽早以静脉给药复律为妥。本研究发现静脉使用胺碘酮复律成功率可达76.1%,平均复律时间为6.5h,其结果与国外报道[3]相似,同时,未复律者也能有效减慢其心室率,且优于西地兰,而无明显QTc间期延长,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及较少的副作用。因此,静脉使用胺碘酮可作为阵发性房颤复律的首选用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Gallagher M M,Obel O A,Camm J A.Tachycardia-induced atrial myopathy:an important mechanism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7,8(9):1065-1074.? [2]黄俊.现代循证心脏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591-593.? [3]Galve E,Rius T,Ballaster R,et al.Intravenous a 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cent onset a trial fibrillation:result of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J Am Coll Cardiol,1996,28(1):130-136.[收稿日期] 2006-09-01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