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苗种培育阶段车轮虫病流行与防治.docVIP

鲟鱼苗种培育阶段车轮虫病流行与防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鲟鱼苗种培育阶段车轮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随着本地区鲟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养殖户对鲟鱼苗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本地区一些养殖户陆续由鲟鱼发眼卵、水花阶段开始进行苗种培育。在近几年鲟鱼苗种培育过程中出现车轮虫感染情况,特别是2005年鲟鱼苗种车轮虫病感染率较高,养殖生产中有复发感染情况,同时引发其它类型的病害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通过对鲟鱼苗种培育过程中车轮虫病诊断与防治,掌握了此病在本地区发病特点及原因,总结出了比较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技术,以期减少车轮虫病危害及由此引发的其它类型病害。现将该病的流行情况、防治方法及一些体会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发病特点 1、早期特点:育苗早期,水温较低,水温通常保持在13℃~19℃,当虫体寄生数量较少时,通常镜检时一个视野内虫体不超过10个或者偶尔出现,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出现个别鱼苗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在水体表面游动,受到惊扰反应迟钝。当放养密度较大,虫体寄生部位以体表为主时,出现“白头白嘴”现象,头部颜色明显变浅。此时这些表现往往极易被忽略,常被误认为是由于个别发眼 2、中期特点:当早期症状持续一星期左右时,鱼苗在水中打转、螺旋型从水面扎入水中或突然窜出水面,反复多次;持续一段时间后,鱼体游动无力,下潜困难,长时间漂浮水面;病情严重者鳃部呈烂鳃状、鳃和体表粘液异常增多、蛀鳍。鱼体摄食不集群或集群鱼体数量减少,在摄食时出现“炸群”现象,逐步发展为出现拒食现象,有的个体伴随出现肠炎症状。 3、后期特点:持续时间两星期左右时,鱼体越来越消瘦,消瘦鱼体的数量越多,鱼体体重明显减轻,鱼体大小差异非常明显,全长相差2倍以上,体重相差可达到9倍,随后出现死鱼现象。此时如果鱼苗放养密度大或水质发生较剧烈的变化,可引起鱼苗大批量死亡,死亡率达到50%以上。 病原诊断 剪取少量鳃丝、鳍条、刮取少量体表粘液于载玻片上,并滴1滴清水,盖上盖玻片,轻压后先于低倍镜下检查,可见虫体游动异常迅速,从侧面观像飞碟在空中旋转动,从腹面观像车轮般旋转运动,当盖玻片下空间狭小或水量少时虫体在原地打转。随后在高倍镜下检查,从腹面可见齿环、纤毛环;当转动微调螺旋时,虫体大核隐约可见。发病早期镜检时,一个视野内虫体不超过10个;当发展到中后期时,一个视野内的虫体可达到50个以上,甚至更多。最为严重时,鱼体鳍条之间、鳃条之间完全被车轮虫虫体所占据,虫体互相叠加难以计数。 发病原因 1、放养密度 有的养殖户在鲟鱼苗转食阶段放养密度超过25000尾/m3 或密度更大,这样造成残饵、粪便污染加重,水质条件不良,增加了车轮虫病的感染率。 2、饵料生物 鲟鱼开口阶段所投喂的水蚯蚓未进行严格消毒或消毒不彻底而切碎后直接投喂。从而造成由饵料生物带入病原。 3、水源消毒 本地区渔业养殖小区分布集中,各养殖小区养殖用水大多数取自河水,这给车轮虫病从源头上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4、鱼卵鱼苗 无论是鱼卵孵化,还是苗种购入,有的养殖户不同程度轻视消毒或消毒无效等问题,为今后发病留下隐患。 5、继发病害 当发生车轮虫病感染时,大多数养殖户通常的做法只是进行鱼体和养殖水体消毒而忽视继发性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方法 ①设施消毒:每年3月-5月放养鲟鱼发眼卵、鲟鱼苗前对养殖设施用15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②水源消毒:河水引入蓄水池或调节池后用0.2ppm-0.5ppm硫酸铜溶液消毒,经曝气后再流入鱼池。特别是在车轮虫病高发期尤为重要。③鱼卵、鱼苗消毒:发眼卵、鱼苗进入养殖环节前经同温处理后用50ppm甲醛溶液浸浴消毒15-30分钟。④饵料消毒:养殖所用水蚯蚓在投喂前用清水暂养3天,随后用30ppm甲醛溶液+15ppm土霉素浸泡12小时。⑤降低密度:鲟鱼苗转食阶段放养密度不超过12000尾/m3,同时每天及时吸除残饵、粪便,以防止水质恶化,降低车轮虫病的感染率。 2、防治方法:①当鲟鱼一旦被车轮虫侵袭可用30ppm甲醛溶液全池泼洒,连续3天,每天1次,用药后冲入新水,换掉老水,可起到理想的效果。②继发病防治:鱼体因车轮虫寄生会引起继发性的烂鳃病、蛀鳍病、腐皮病、肠炎病。在杀灭寄生在鱼体的车轮虫后需及时防治继发性鱼病。可用0.2ppm-0.5ppm二氧化氯或0.5ppm-1.0ppm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连续3天,每天1次;同时用大蒜素拌饵投喂,每公斤饲料添加2g-5g或用三黄粉拌饵投喂,每公斤饲料添加10g,连喂4天-6天。 五、总结与体会 1、该病通过直接与鱼体接触而感染,随鱼苗、水源、水中生物及工具传播。此病造成的发病率、死亡率差别较大。病情严重时可引起苗种死亡,特别是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尤为严重。这是养殖生产增效、渔民增收的一大障碍。当前,防治车轮虫病的普遍方法是用药物杀灭寄生在鱼体的车轮虫和养殖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