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永与地形地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和的地形地貌 資料來源:永和市公所編印「永和市誌」 永和市外形,呈不規則狀,東西北三面隨新店溪之彎曲與台北市相連,南及西南與中和市犬牙交錯。地勢單純,無山脈丘陵,一望皆為平原。就地質而言屬於第四紀完新世沖積層。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部逐漸降低。如潭墘、秀朗,水源、店街、得和、永安、雙和等里附近地區,其拔海高度,均約十公尺左右。而漸北漸低,至中興及後溪里一帶,海拔降為九.五公尺。及至頂溪,河堤、新廊、中溪、下溪、永成、大同諸里沿河地帶,海拔僅四公尺。至於本市南部潭墘老河床地帶,海拔約九公尺。新店河水深,在中正橋附近約四公尺,秀朗、福和里附近,約三.五公尺。下溪、永成、大同里附近,約四公尺。因地勢低下,故本市築堤之前,時遭水患,即此之故。至於此緩傾斜之平原內,亦微有起伏,其較顯著者,計有二處:其一為中和市尖山至瓦瑤間之老河床低地;此低呈彎曲之帶狀,自中和市尖山之西方起,經本市得和、秀朗。潭墘諸里一帶,再西北向經中和市與本市和平里界上。此帶狀低地,至今為潭墘溝所經,尚有小河涓涓,夏季每有瀦水,約低於潭墘高地約二至三公尺。其二為潭墘與頂溪洲間,更有一老河床,南北相差亦二公尺上下。    近經學者之研究:永和市平原的形成,經多次滄桑變遷所致。古代整個台北平原,係一低窪地區,上流諸水,匯注其中,西北向流入大海。後因大屯火山爆發,出口被塞,遂形成內湖;本市地區,於時應在湖底,即地質史上所謂之台北湖時期也。於時既久;由四周溪流帶來之泥沙,將湖底逐漸填高,而湖之西部火成岩較弱部份(今台北縣關渡口一帶),經若干年之侵蝕,終為之切開,湖水得以渲洩,湖底乃逐漸積成平原,此即地質史上所謂之老沖積層也;本市潭墘外中和市較高平地,殆皆屬之。當時平原之上,因地勢關係,乃有許多之河流及港汊,沖積作用,仍繼績往低處進行;於日既久,乃又形成若干沙洲。又因不斷堆積,沙洲逐漸增高擴大,河流亦隨之外移,而新沙洲又繼續長成;嗣新舊沙洲,連成一片,而新沖積平原,乃又復造成。本市新沖積屏平原之造成,其因實基於此。以現今之地勢與跡相推測,此種地形變化,實由於古代之新店溪有以致之。本市老河床之潭墘溝低地,實即當時新店溪水之所經,後因沙洲逐年堆積,河道北移,始就現今之河床位置。故本市地區,實為經歷若干年之新店溪洲堆積而成。其堆積愈早者地勢愈高,是以本市地形,乃呈東南向西北漸低下之現象。 本市為新沖積層平原,其土壤亦為新沖積層土壤;但以微域地形之變化,沉積之先後,以及利用之不同;故土壤性質,亦頗有區別。除西南地勢較高,而沉積時期較早之水稻土已具化育雛形外,其餘沉積時期更新之土壤,僅有沉積層次,而無發育特徵,因其成土時期尚短,受氣侯、植物,以及灌溉水等因子影響猶淺故也。   永市之土壤,計可分以下之八類: 淺橄欖灰色坌壤土,緩斜老河床,水稻田   本項土壤分佈於本市潭墘、得和等里附近之四周低地,大部份為老河床,因河道外遷而乾涸者。今尚有一細流,涓涓其間。本項土壤因地勢較低,未築堤防前每逢颱風暴雨,常有淹沒之虞。自地表至底層,概為坌質壤土;惟在表土二十五公分至三十五公分處,每有一厚約三至五公分黃灰色細砂層,是其常受到新澱層之明證。地勢東南部略高,全部為平坦之梯田,無顯著之剖面發育,肥力可稱上中。其代表剖面,係採自潭墘至南勢角間低地,地籍潭墘田四一五號之稻田:   0~一七公分:淺橄欖灰色坌壤土,濕時高度分散,成漿狀,稜乾後疏軟,稜塊狀構造,富含植物根,多銹色斑紋,有機質含量為百分之二.八三;PH值為四.七。   一七~二八公分:微藍灰色坌壤土,較上層粘稠,其塑性,碟狀構造;仍有微細稻根,銹斑稀少,有機質含量為百分之二.二0;PH值為六.一。   二八~三二公分:淡黃灰色細砂壤土,鬆散無構造,有機質含量為百分之0.六,PH值為六.二。   三二~一00公分:淺棕灰色壤土,易碎,積塊或大塊構造,排水不良地點,常有潛水灰化層,仍灰雜斑紋,有機質含量為百分之0.五二;PH值為六.0。 淺青灰色坌壤土,具硬盤,微斜平地,水稻田   本項土壤分佈於新沖積層之東南面,包括潭墘、得和、秀朗等里之較高平地,面積廣潤,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因種植水稻,造成比降極小之若干平台階段。灌溉水渠起自中和市之尖山腳,蜿蜒西北流入本市境內,幹支分佈,自成系統,極盡巧奪天工之能事。本組土壤當為本市新沖積土中沈積時期之較早者;故地勢亦較高。因栽培水稻較久,剖面已有顯著之發育,且具薄層之硬盤。在地籍潭墘田一六一號水稻田中所觀察之剖面,其性質如下:   0~一六公分:淺青灰色坌壤土,濕時鬆散,乾後呈疏碎狀構造,富植物根,沿根孔有銹紋;有機質含量為百分之二.六八;PH值四.五0。   一六~二九公分:灰藍色坌質粘壤土,較上層略粘緊,仍見稻根,碟狀構造,有機質含量為百分之一.一一;PH值為六。   二九~五人公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