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南京陶林二公祠迁建及复原工程之竖屋.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陶林二公祠迁建与复原工程之竖屋 龚伶俐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 ) E-mail: gonglingli321@126.com 摘 要:竖屋是文物建筑迁建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研究陶林二公祠迁建复原工程中竖屋过程,探讨现代 技术环境对传统施工组织、营造工艺、礼仪的影响,以期为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竖屋;迁建;南京陶林二公祠;文物建筑 中图分类号:TU 陶林二公祠原址位于南京市长江东街4 号,由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期间,因追慕陶澍和林则徐两位先贤 知遇之谊,而邀请江宁士绅集资并奏请朝廷于清光绪九年(1883 年)建造[1] 。然见证三位两江总督相惜之 情的祠堂使用至何时为止,已难考证确实,尚可追溯在解放初期已改作为民居,且陶林二公祠虽于 1992 年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时至2001 年5 月落架拆卸时,祠堂仍常住近51 户 居民,改建和搭建情况严重,历史风貌受到较大干扰。拆卸后构件堆放在后宰门某仓库中(除3 块砖雕、 18 块雕花障日板及横风窗及框架门各2 扇,砖瓦作及小木作构基本不存,但大木构件大部分保留),由南 京市玄武区城建开发公司保管至2006 年12 月6 日。盖因原址已挪作他用,经专家论证审核,将陶林二公 祠迁建至南京市长江路292 号,现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内,距原址西北向约220 米。 1 总体概括 陶林二公祠文物主体由前厅、正厅及东厢组成 (图1),大木构件多用拼料(除柱及桁),三厅结 构组织基本相似,以前厅横向梁架为例,前后廊步 由廊川、夹底拉接,正贴步柱插四界大梁承步桁, 大梁上再立驼峰、坐斗,承托山界梁及其上驼峰、 坐斗、抱梁云;边贴步柱直接和中柱由金川拉接, 金川上再立金矮柱承金桁。(图2 ) 自2006 年12 月8 日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承担迁建复原工程起,即对所遗存构件整理分析, 至2007 年4 月7 号立前厅脚手架。其间经过了构件 编号、分析、定位、检测以及相应的修复加工处理, 于2007 年4 月8 号开始依据复原修缮方案对进行大 [2] 木安装,即竖屋 。 图1 平面图 - 1 - 图2 前厅正贴(左)、边贴(右) 2 前期准备 2.1 搭整体脚手架 陶林二公祠三幢主体建筑,结构规模较为相似。以前厅 脚手架搭设为例:竖向三层,每层约一人高度;沿面阔方向 设八行脚手架,斜向两排(由边缘各向正间倾斜);沿进深方 向四列脚手架,最东(西)列各加设斜向十字交叉两根铰接。 (图3 ) 此项工作由木工先前一天完成。 2.2 基础上置磉石、柱础定平 图3 前厅竖屋脚手架 以山墙地基为基准,两端拉线定水平,其上立磉石用水平仪定平, 下铺砂石调节。山墙两侧半磉石,入墙一半先用红砖垫与之相平。同 样方法柱础定平,并与磉石中心点重合。(图4 ) 2.3 大木作构件运至基地现场 各构件按编号位置就近放置,将柱靠在所定位置的脚手架旁,梁 及其他大木构件则置于相应正(次)间房心位前的空地。 2.4 现场所需工具及材料 尼龙绳(强度大,承受压力均匀,重量轻,用于吊拉绑扎构件)、 钢尺、水平仪、铅锤、桐油、脚手架及连接扣件、锯(榫卯调整)。 3 竖屋 前期准备完毕后开始竖屋,三厅皆由正贴开始、然后边贴。 图4 柱础定平 3.1 正贴内四界 3.1.1 立柱 以前厅为例,先竖正间的四根步柱。 首先立正间西缝北步柱,一名工人将靠在脚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