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想主义的排萧——《新语文读本》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高级教师 边建松民间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由来已久。但至1999年《羊城晚报》的报道《误尽苍生是语文》才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又至2002年《中国青年报》报道《撞南墙的语文教师》,写了一个不按照正规教材而自编教材上课的青岛语文老师王泽钊,才引发民间语文教材的编写热潮,出现了作家出版社王泽钊编的《新语文》、商务印书馆严凌君编的《青春读书课》、乃至本文要论述的广西教育出版社王尚文、吴福辉、王晓明教授主编的《新语文读本》。这些读本纷纷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有人把这种民间编写语文读本现象,称为“新语文启蒙运动”。很多论者对这些民间编写的语文课本定位甚高,比如今年2月12日《新京报》一篇名为《新语文读本的启蒙意义》的文章说:“这些读本中,有几种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材体系。”作者强烈呼吁教材的“个性”。而《新语文读本》初、高中卷的一出版,犹如惊涛拍岸,一时在大江南北卷起了千堆雪、万重浪,诸多大报媒体都开设专栏,详细报道,央视“读书时间”也对其做了专题介绍。《中国教育报》记者的文章中这样说:“它的立场、意趣、宗旨、格调以及编排方式都体现了它是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语文读本。”网上一位名叫顾悦的学生说:“《新语文读本》与现行教学的体制相适应,按照学生学习、领悟言语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这些论述很有代表性,我无意诋毁所有新语文的教材编写者,但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感到《新语文读本》需要繁华之后的反思、热闹之后的清醒。过高的自我期许对于《新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钱理群先生在广泛传阅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一文中,这样阐述:“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相信钱先生不是为打语文的人文性旗帜而发出这个声音的,但我不愿意回避这个事实,那就是:“语文到底姓什么?”这里有必要阐述我的“语文观”——当然,人微言轻,有可能受到极大的嘲笑。在我看来,语文观首先要从语文史说起。如果说,中国有语文史,那么首先来自先民的结绳记事,仓颉造字,是语文的萌芽期;然后在艰难摸索中经历几个世纪,出现孔子这个有历史代表性的教育巨人,形成早期的语文定型期;然后一直延续,识字读书认理乃至个性写作,从世纪初一直贯穿整个封建时代,至十九世纪末期西风渐进,这是语文发展期;五四时期又一次新思想的大麾,影响和动摇了中国的传统根基,迎来了语文的转折期。既然转折,就需要另觅道路,再次定型,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实际处在当代的语文定型期。这里面的众多先辈或者凭借旧学,或者借用西方新理论,或者依靠个人感悟,群雄并起,各自编撰教材,出现了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专业语文教育家。语文而至专业,实际上是时代发展所致,无人能够阻挡。但如何专业,所专何业,需要更多的语文教育家在荆棘众生处开辟新路。因此,从语文史的角度说,我以为:当代语文尚未定型。既然如此,《读本》的语文观只是一种尝试的语文观、个人的语文观,他们的目的也是尝试的目的、个人的目的。虽然在《新课程标准》中也这样认为:语文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也没有提到语文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在《新语文读本》的“编者的话”中,有一句话:“我们是把《新语文读本》的编写作为一项学术工作来做的”,钱先生说:“这是确乎如此的。”我以为这样的说法是缺少理性和眼光的。有些论者说:“它(《新语文读本》)意味着一种新的语文观——一种有利于开发心智、丰富思想、培养性情、操练想像并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语文观的产生。”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自编教材都这样说的,但没有经过一定的实践,只凭借几个“研究文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员”“大学教授、讲师与研究生”“资深编辑,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中学语文教师”的自吹自擂,没有经过一定的效果检验,仅仅凭借主观臆断——难免会武断——我感到学理上的空白,不应该是语文教材编写者的所作所为。这是一套传统重于“现代性”的《读本》。狭隘的人文观点那么,说说《读本》的人文性吧。在《新语文读本》的“出版说明”里有一句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应该是贯穿《读本》编写的一个基本观念。于是,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本书是以“爱”作为一个基本母题的,在“爱”的光辉下,去“阅读经典,走近大师”,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让我感到,这是很注重心灵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的行为。而同时,他们又强调“文理交融”,把“科学”也作为《新语文读本》的一个贯串性线索。这个观念实际上延续了民间语文教材的基本做法。人民教育版的老教材的确有一些跟不上时代的内容,的确少有新鲜的文字和思想;官方组织编写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