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论》的六经及方证理论不同于《内经》的六经理论,是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文化根源相同,阴阳、八纲概念相同,但其六经实质有了明确变化,有其明显特点。
(一)《伤寒论》六经来自八纲:我国古代用《易经》、六经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医学当亦不例外,我们虽不能确知张仲景为什么用六经名,但通过分析仲景全书的内容,考证《伤寒论》的撰成,可知《伤寒论》的方证,主要来自《汤液经法》。其书详于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而《伤寒》舍弃了脏腑辨证,主用八纲辨证。如《汤液经法》中有五脏大小补泻方39方证,张仲景撰用了这些方证于《伤寒论》中,其方证名不用脏腑名,“但以某药之,以推主为识之义耳。”如《汤液经法》中的小泻脾汤,《伤寒论》改称四逆汤,看其方名即知该方药温热,治里寒四逆证为主。即注重病症的八纲特点,而不是脏腑功能。
(二)加入半表半里概念:更有所不同的是,张仲景引入了半表半里概念,其确凿的证明是《伤寒论》的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也。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其前的八纲辨证只有表、里概念,正是由于张仲景把半表半里病位概念,加入八纲辨证中,才产生了六经和六经辨证。
张仲景由八纲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使病位变为三,创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恰好顺应了老子一生二、地法天、人数三──三阴三阳为人之道,也即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六经名亦可能即缘于此,但六经的实际内容,当主要是张仲景所总结的提纲和各方证。
(三)凸显八纲概念:《伤寒论》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和少阴、太阴、厥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这些证是用八纲表述的证。基于八纲的说明,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
这里要明确的是,仲景的六经证、伤寒、中风、温病……都是依据人体发病后的症状反应来判定,即不论外邪(风、寒、暑、湿、燥、火)是哪种,侵犯人体后,正邪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而不是依据感受什么邪而患什么病(证)。如太阳病的判定,是依据反应出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不依据受了风寒、或风热。太阳病中的伤寒,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无汗、脉浮紧,而不是根据感受寒邪;其中风,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有汗出恶风,而不是依据只感受了风邪;又如阳明病的判定,主要依据胃家实,而不是感受热邪或燥邪。
简而言之,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即病情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应才表现出来,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应。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这样三个病位两种病情,其证则为六种基本类型,即所谓六经者。概括地说,《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即张仲景在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概念,形成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通过问、望、闻、切,把患者的症状反应归纳整理,辨清六经所属,再进一步辨方证,实施方药对证的治疗,便是经方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太阳病的实质即病位在表的阳热实证,简称表阳证,治疗主要为发汗解表,主要方证为桂枝汤、麻黄汤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
阳明病的实质即病位在里的里热实证,简称里阳证,治疗原则为清解里实热,主要方证为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等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
少阳病的实质即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实热证,简称半表半里阳证,治疗原则为和解半表半里热,主要方证为小柴胡汤、黄芩汤等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
少阴病的实质即病位在表的阴寒虚证,简称表阴证,治疗原则为温阳强壮发表,主要方证为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等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
太阴病的实质即病位在里的阴寒虚证,简称里阴证,治疗原则为温里强壮,主要方证为理中汤、四逆汤等加减的诸多方证;
厥阴病的实质即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寒虚证,简称为半表半里阴证,治疗原则为温下清上和解半表半里,主要方证为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等加减变化的诸多方证。
可能古人未明其来源真相,或以为与经络有关,或与六经气化有关,遂称之为六经。然读透仲景全书,可知确实与经络无关。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不过为便于对照仲景原文研究,沿用其名亦未尝不可。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
特别要注意的是:六经“病”和六经“证”的概念问题,即仲景论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全管理人员初复训考核试卷含答案.doc
- 多模态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实践和展望-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开发与应用.pdf
- 电子商务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docx
- 数独的社交互动:与朋友一起挑战数独.pptx VIP
- 大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16”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警示学习教育.pptx
- 2017年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题(Word版含答案).pdf
- 医疗服务公司医疗旅游服务合作协议.docx
-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山西大学《生物化学》内部题库练习期末真题汇编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