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寒热错杂证治与其规律性.doc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寒热错杂证治与其规律性.doc寒热错杂证治与其规律性.doc

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病证寒热判若冰炭,然而临症中常有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之证,很难辨别分治。考《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对此不乏简记,近年的中医教材也有所描述,只是专题文献尚不多见。为此,以下就本着个人的临床经历,结合探寻医典的奥秘,区述于后,以冀抛砖引玉。 1 寒热相兼与表里上下 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辨表里上下寒热相兼,单以症候表现便可推知,可分表里寒热相兼与上下寒热相兼两类。 1.1 表里寒热相兼:《伤寒论》大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为典型表寒里热证。前者表寒偏重,后者里热偏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与《金匮》白虎加桂枝汤证、厚朴七物汤证等,同属其类:一为疸病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水病),一为疟病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温病),一为腹满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滞下)。后世《千金》葳蕤汤、三黄石膏汤,亦表寒里热治法范畴。 表热里寒,有表热轻里寒重,可借用《伤寒论》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有表热重里寒轻,可借用柴胡剂。《金匮妇人篇》竹叶汤、沈绍九羊藿连翘方(淫羊藿、连翘、北沙参、白术、茯苓、菟丝子、枸杞、黄芩、淡竹叶、甘草)等也为其类。 1.2 上下寒热相兼:经谓:“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1]其前半节论浊气在上(寒气生浊),清气在下(热气生清),阴阳反作,上寒下热证;可用东垣升清降浊众方。后半节论阴阳造偏,上热下寒证,有仲景黄连汤诸法。《巢源》又谓:“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上焦有热,或喉口生疮,胸膈烦满;下焦有冷,则腹胀肠鸣,绞痛泄利。”其症所见似涉三焦,但仍为阴阳造偏,上热下寒,宜主乌梅丸。 曾治一妇人,午后面红,胸脘烦闷,咯血,咽痛,头疼,腰酸,足冷。认为阴虚及阳,虚火上浮,下寒上热,予景岳镇阴煎加丹皮、黄柏二剂,霍然而愈。 若脏腑气血寒热相兼,或上中下三焦寒热相兼,也属不同病位之寒热相兼,不兹赘述。 辨寒热表里上下病位分部,为治疗寒热错杂第一步。又因寒热为阴阳虚实所化,虚实随邪正盛衰而变,故辨治寒热错杂第二步须求寒热与虚实关系。 2 寒热相夹与邪正虚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错杂有纯实,有纯虚,又有虚实夹杂。如前述之大青龙汤证属实,桂枝人参汤证属虚,厚朴七物汤证虚实夹杂。此三类证有寒多热少,有热多寒少,其虚实夹杂证,又有虚多实少,实多虚少。辨虚实寒热夹杂,除察现症外,尤须征其素禀,并详询其证之前因后果。再演绎如下: 2.1 实证寒热相夹:其证多外因,也有内外相因。如病在一经,先伏盛火,复感风寒,寒热相抟,正邪俱实;其治寒热并用。假如此经实热,彼经寒实,或脏有寒实,腑有实热,也宜寒热兼施,不必分先后;但察其多少,以定其主次。 余诊某女,头掣痛,项挛急五日。审其素禀阳热,冒寒起病,头皮畏风,前服大剂清解不效,便干而腹无不适,苔微黄厚腻。拟为风寒初客太阳少阳,嗣及阳明厥阴,寒为热化,证属纯实,予泻青丸搜风寒、泻伏火。一剂大瘥,二剂若失。 2.2 虚证寒热相夹:证多因于内。《巢源》有“劳损血气,阴阳隔断,冷热不通,上热下寒”之谓。虚寒虚热同见,病位常在二经以上,治宜双管齐下。唯肾寄水火,其阴阳俱虚,寒热俱出一辙,又宜“益火之源”、“壮水之主”。其虚热多,宜六味地黄丸合二仙汤;其虚寒多,宜肾气丸、地黄饮子。 2.3 虚实寒热夹杂:见症最繁,多内外相因,如阳经感阴邪,阴经感阳邪,或饮食、劳倦、七情错杂其间,总由邪盛正衰所致。其治疗大法,“间者并行(温清兼施),甚者独行(先急后缓)”。具体约为六端:①虚寒与实热相杂夹,可清而温(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即含阳盛宜清、阳虚宜温);②虚热与寒实相夹,可温而清(所谓“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即寓阴虚宜清、阴盛宜温);③虚寒、寒实与实热相夹,宜先清解,后温理;④虚热、实热与寒实相夹,宜先温泄,后清补;⑤虚寒、寒实与虚热相夹,必先祛寒,后温养;⑥虚热、实热与虚寒相夹,必先清理,后温养。 如某妇,久有内寒,常呕清涎,肢冷,头痛,复以情志郁悖,乃时时烦闷欲呕,肢搐振颤。先后服香砂六君、逍遥、归脾不应。因溺微黄,大便二日未解,舌淡津润,苔薄干,脉沉细,诊为内寒久伏,气郁化火,虚寒、寒实夹实火。其动在肝,逆在胃,先投清解,予龙胆泻肝汤去生地、车前、泽泻,加青皮、大黄、生姜,二剂,得下焦黄大便,烦闷肢颤若失,继予逍遥合温胆调治数日。终以泛涎、肢冷、头痛,转用温理,予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三剂悉平。 必须指出,寒热错杂之虚寒虚热究属真寒真热,与寒热真假之假寒假热治法相异。寒热错杂证治其一,遗其一,病未必痊(如《伤寒论》麻黄升麻汤证);寒热真假证治其真,遗其假,药到病退(如白通加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