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研究和发展前景.pdf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研究和发展前景.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综述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研究及发展前景 徐远征 (上海同吉建筑T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托要 目前我国预制装配式结构在新建建筑中应用较少,节点连接抗震性能差是其原因之一。预压装配式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通过预压应力把预制粱、柱有效连接起来,使得节点区 三向受压,从而改善了节点区受力性能,试验结构表明,其节点连接能够满足抗震要求。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入,预压装配式预戍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将在以后的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应用发展。 关■词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延性;变形恢复能力;节点抗震 一引言 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工业化发达国家如西欧、北美、日本等国的应用相当广泛。发达国家 预制混凝士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比重为:美国35%,俄罗斯50%,欧洲为35%~40%: 其中,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预应力混凝土用量中占80%以上…。 与闰外相比,我国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发展较慢。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曾推广使 用装配式建筑,并对装配式节点的抗震性能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 梁柱齿槽接头的性能较好。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在梁端和柱侧预留齿槽,构件安装后,用 后浇混凝土将齿槽填灌成整体以传递梁端剪力。但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中,大量预制混凝土 结构遭到破坏,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齿槽接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害表明装配 式建筑的破坏多集中在节点连接处,由于节点连接可靠性差,节点处混凝土无约束或约束不 够,在地震时,节点在弯矩和剪力的反复作用下混凝土压碎脱落,柱纵筋压屈破坏。因此, 发展装配式结构应解决节点的连接问题。 二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试验研究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框架结构是指一种装配式、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 框架的主要受力构件,梁、柱均在工厂加工完成,在此加工过程中,梁柱内均预留预应力筋 孔道,并在梁上适当位置预留排气孔,使之满足预应力后张有粘结的张拉工艺要求;预制梁 柱运至施工现场吊装就位后,梁柱之间缝隙用环氧树脂砂浆密封,保证灌浆时砂浆不外溢, 最后将预应力筋穿过梁柱预留孔道,对其实施预应力张拉预压后灌浆,构成整体受力节点和 连续受力框架。预应力筋既作为施工阶段的拼装下段,又作为使用阶段的受力钢筋承受荷载, 使拼装节点和整个结构构成一个受力整体(见图1)。与以往在建筑中采用的先张预应力梁板上 铺设现浇混凝土面层、预制构什与结构的整体连接通过预制构件中的钢筋伸入到现浇混凝土 中的做法相比,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框架节点与结构的连接整体性更好。这种结构形式在日本 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还处于研究阶段。 l一135 第四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综述 图1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框架示意图 台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分别对两榀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框架梁柱组合节点和两榀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了试验,分析其节点连接区及整榀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 的抗震性能。图2、图3分别为组合节点的破坏,图4、图5为框架节点区及跨中部分的破坏。 试验过程中,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梁根部首先出现裂缝,出现第一条裂缝后,构件进入弹 塑性阶段,继续加载,裂缝宽度和数量不断增加,裂缝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后趋于稳定。试验 表明,无论是梁柱组合节点.还是整榀框架中的梁柱节点区均未发生脆性破坏,表现出较好 的延性,满足规范对普通混凝土结构延性的要求,延性系数均能达到4左右,延性系数最高 值达到4.77Ⅲ。同时,试验过程中节点连接区表现出很好的变形恢复能力。加载初期,每完成 一加载卸载周期,梁中变形基本恢复,构件表现出较强的变形恢复能力,在接近破坏的最后 两、三个周期出现可以分辨的残余变形,继续加载,直至破坏,变形达到最大,受压区混凝 土剥落。承载能力在极值点处无法维持,构件丧失承载能力,完伞卸载后,构件残余变形较 大,测得框架梁在破坏时的最大位移及卸载后的残余变形,并对两位移值进行比较,见表1, 其中GJ一1,2代表两梁柱组合节点“1,KJ.1,2代表框架”。。从表中可以看出,组合节点的变 形恢复能力好于框架节点,框架正向加载变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