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陕西出版社.pdf

《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陕西出版社.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三篇 诉讼证据与医疗纠纷问题 法官释明权简论 ———兼论《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 条第 款的理解与适用 猿缘 员 张西安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条 猿缘 第员款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 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 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上述规定, 突破了法院传统的审判思维,对法院与当事人关系灌注了新的 内容,同时也将一个极其复杂、难以掌握的理论问题推向实践 前台,有必要作一些说明和探讨。 一、释明权的内涵、性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条 猿缘 第 款规定是法官释明权理论的具体表现。所谓释明权,意在 员 指当事人的主张不正确、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不明 确,或者当事人误以为自己提出的诉讼证据已经足够时,法官 张西安,男, 年 月生,现为西北政法学院民事诉讼法教 ① 员怨远远 猿 研室讲师。 猿远猿 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 依据职权向当事人做出事实及法律上的质问或指示,让当事人 把不正确和有矛盾的主张予以排除,把不清楚、不准确的主张 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证据予以补充的权能。 法官释明权与现代西方国家民事诉讼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 的程序法理“辩论主义”紧密联系。在“辩论主义”下,法官 处于消极的和中立的地位,案件争点的形成、证明中攻击和防 御方法的提出由当事人进行,法官的裁判要受到当事人辩论的 制约。但是,当事人在辩论能力上有差异,特别是在没有律师 代理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为常见。这时候,就产生了由法官 主动询问当事人,要求其加以解释和补充举证、改变诉讼请求 的必要,以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结合。可见,释明权理 论产生的初衷在于平衡当事人的辩论能力,是“辩论主义”审 判体制中法官在例外情形下才能行使的一项权力。随着我国以 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为核心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事实上隐含 着一种走向“辩论主义”的契机。更由于我国公民法律素质不 高,律师代理率也较低,因此释明权制度在我国审判制度改革 中提出并得到司法解释的确定,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对于实 现实体公正、解决诉讼效率低下、避免当事人讼累等弊端有着 积极作用。 释明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民事诉讼当 事人要提出自己的请求和主张,要提供相应的证据,从而使法 官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心证。如果法院不能充分理解当事人的主 张,法官就应当通过发问等方式,提醒、启发当事人把不明确 的予以明确,把不充足的予以补充,把不当的予以排除和修 正,直至法官真正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为止。另一方面,法 官依据什么样的法律理念审理案件也应当为当事人所了解。如 猿远源 第三篇 诉讼证据与医疗纠纷问题 果法官审理案件的法律理念或思维方式同当事人不一致,等到 判决出来以后,就可能对当事人造成“意想不到的打击”,显 然会对当事人产生突然的感觉,会使当事人对法官和判决产生 不满。特别是对于当事人应当提出而未提出的主张,如果当事 人不提出,法官只根据现有证据判决当事人败诉,可能违反实 体正义的要求时,法官就应当行使释明权,提示当事人提出应 当主张而没有主张的事实,或者提示其就某一问题进行举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猿缘条第 员 款规定主要是从这一层含义上规定的。 在早期诉讼理论上,通常认为,释明权是作为法官的权利 来规定的,故一般称为释明权。但是,随着审判实践经验的积 累,人们发现,在很多案件缺乏律师代理的情况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