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 容 提 要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沈从文在边远的,多少保持着远古的纯朴民风的遗存地区,找到了他的理想的寄托,享受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融洽的快乐。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湘西人民“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边城的人民虽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因为在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具有缺陷。但《边城》仍是一首凄美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淡墨笔法绘就的无彩之画,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本论文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解读《边城》的文化内蕴。并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大自然在小说中已相互契合,浑然一体。小说中人事与景物交相辉映,境由情显,情因境生,人美、景美、情亦美;老船夫、翠翠与渡船、黄狗相依为命,还有屋后静立的白塔是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象征;透过浓厚的泛神色彩,我们也看到了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内蕴。第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家借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自然形态生活,通过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亲情、邻里友爱互相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和风情美,从而体现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第三、原始自在状态下人性所具有的缺陷。一个神话般的爱情故事还是以悲剧告终,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缺陷。
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解读《边城》的文化内蕴
初读沈从文的《边城》,便被其中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再读《边城》,体味到《边城》是一首用淡墨笔法绘就的无彩之画,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使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恬静冲淡的“湘西世界”里。
在《边城》这部具有浓郁的湘西地域文化的小说中,作者以古朴、雅洁、潇洒而又明澈似水的笔致,通过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展示了一片遥远、奇特带有神秘色彩而又未被都市商业文化污染的自然的人性的天地。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大自然和谐一致的关系,发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边城》这部小说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一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把翠翠一家傍水而居的那种宁静自然的湘西地域境况简明地勾画出来。
在《边城》里沈从文在继承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文审美传统和写意传神笔法的基础上,把边城淳厚民风融于清奇灵秀的水光山色之中,河水“清澈透明”,“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千百年来生息于斯的边城人民,心地也像青山绿水般透明。人与大自然已相互契合,浑然一体。小说中的人事与景物交相辉映,境由情显,情因境生,人美,景美,情亦美。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雨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廖廖数笔,即勾画出一个富于光色、和谐雅丽的艺术境界。人与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
景,是人心目中的景: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个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是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1]
人,是活动于景中的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2]
《边城》中人与自然这种息息相通、相生相长的境界是耐人琢磨的。老船夫、翠翠与渡船、黄狗相依为命,还有屋后那静立的不声不响的白塔,是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一组浓缩的意象。然而,老船夫溘然长逝、渡船同时逝去,屋后的白塔也轰然倾倒。这是否代表前一代人与自然的历史流逝,作为新一代的翠翠以及新造的渡船在渡口的朝朝暮暮,象征着新的人与自然同生共存呢?渡船和码头正是与生于斯,死于斯的人难分难舍的自然的象征。而白塔的倾倒是预示了老船夫的死,还是老船夫的死恰注定了白塔的倾倒,在茶峒人的心中,在翠翠的心中,怎能分得清,又何必分得清呢?这不正象征着人与大自然的两位一体吗?到了冬天,那个已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是否预示着翠翠心中的那个年青人将回到茶峒来呢?这样,白塔又与翠翠的生活命运相关,与翠翠和傩送之间若明若暗、曲曲折折爱情纠葛相连,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黄狗是自然中的灵性的物化。它与人终生相伴,而且通晓人性。“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称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靠岸。”这也是自然养育、生育万物,为人提供生存便利的能力的人格化
文档评论(0)